02
幕后赢家:营收1.6亿,或谋求再次上市
Molly作为盲盒代表,其背后推手泡泡玛特是最大赢家。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在其成立之初,没有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既经营各类潮玩,也做一些电子产品和文具。后来,泡泡玛特转换思路,于2015年年底赴香港签下了Molly的设计师Kenny Wong,拿下了它的独家销售和生产权,开始探索“盲盒+IP”的大卖点。随后,泡泡玛特又签下了另一大IP——Pucky。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泡泡玛特曾连续3年亏损。但得益于Molly和Pucky两大IP,同时大力扩张线下门店数量,新增机器人商店及展会两大业务线,泡泡玛特转亏为盈,并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
挂牌以后,其财务数据实现大规模增长。2018年上半年,营收1.6亿元,同比涨幅超过155%;归母净利润2109.85万元,同比涨幅超过1400%,毛利率达59%。
制图 / 燃财经
数据显示,2018年,Molly的年销量突破500万个,若以均价59元计算,Molly销售额将近3亿元。其电商业务持续增长,2018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83.43%。仅2018年双11当天,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就卖出了超过2700万元的盲盒。
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环境下,泡泡玛特等盲盒公司也在想尽办法抢占线下点位。截至2018年6月2日,泡泡玛特在财报中透露门店数量为61家。至今,其直营门店已经突破100家。
由财报可以看出,泡泡玛特在营销成本中,租赁费是一笔很高的费用,由2017年年中的931.44万,涨到2018年年中的1778.09万。这主要因为近年新增多家门店,门店数量同比大幅度增加,影响租赁费、装修费摊销、工资等相关费用。
为了减轻负担,2019年5月开始,泡泡玛特在北京金台路等主要地铁站铺设自助售货机,这些机器能够以更快速度渗透不适宜开设门店的地方,以较低的成本测试实际市场情况。截至2019年7月,泡泡玛特拥有428台机器人商店,覆盖了全国52个城市。
与泡泡玛特展开线下竞争的还有“玩偶一号”,它一开始就只做自助售货机而不开设线下店铺。玩偶一号背靠的是上市公司金运激光,所有的设备都由该公司生产。
“我现在可以一晚上同时在全国数个城市铺设多个商场点位,传统店铺想做到这一步,难度很大。”玩偶一号CEO梁浩东向燃财经透露,其公司从2017年8月开始运作,现在在全国10余个城市有400多个点位。
泡泡玛特联合创始人司德曾算过一笔账,无人售货机的坪效远高于其门店,一台占地2坪的机器存货价值在5万元左右,一般2到3天就要补一次货,周转最快的机器甚至每小时都要补一次货。
在梁浩东看来,规模是盲盒行业的一个壁垒,特别是自助售货机,一旦占据了黄金点位,将很难被超越。“要一个两个的去做,很简单,但想要做起规模,还是有一定难度。”
如今,泡泡玛特已经进驻新马泰、日韩美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今年4月,泡泡玛特在新三板终止挂牌。有投资人告诉燃财经,这家公司业绩突出,但新三板流动性不足,摘牌不排除是为了谋求再次在香港或者美国上市。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盲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