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炒鞋”圈正进一步“脱实向虚”。一些交易平台推出“闪购”服务,卖家将球鞋信息发到平台进行“寄存”,买家购买被寄存的“产品”同时等待下一次售卖。买卖双方只交易球鞋的所有权,却不见真正的球鞋。
“以前做买卖,一双鞋到手后再卖出去需要15天左右,太慢了。现在‘炒鞋’一天一个价,不可能等那么久。”长期在球鞋交易平台进行买卖的张浩表示,现在“炒鞋”的人更喜欢用类似闪购的方式来交易。张浩还透露,不少球鞋交易平台都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导致身边有一些朋友已经开始借钱“炒鞋”。
有业内人士认为,“炒鞋”几乎完全照搬了股票市场的交易模式。买卖双方自行判断球鞋的价值以及未来可能的溢价,力求在高抛低吸中寻求收益,而交易平台则从中赚取9%左右的手续费。
鞋还能炒多久?
“炒鞋”越来越像炒股,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风险。最近发售的一款原价为1299元的AIR JORDAN 1北卡蓝黑曜石,预售价7000元左右,发售后没多久就跌到了3000多元。
在金融分析师赵相宾看来,“炒鞋”虽然像炒股,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鞋首先是消耗品,不同于股票、指数基金等具有保值的性质。‘炒鞋’市场依托于品牌的饥饿营销,一旦品牌增加发货量,对‘炒鞋’市场会产生致命打击。”
除了炒股,“炒币”也常被拿来与“炒鞋”作比较。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讲师刘哲希认为,比特币先天数量是固定的,而球鞋市场肯定不是。“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炒鞋’如果目的是更好地让买卖双方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那是比较好的发展模式,但如果炒作氛围过浓,不利于市场发展。”
“鞋是一种标准化、制造难度很低的工业品,以假乱真并非难事。大肆炒作蕴含着多少风险,大家心知肚明。”北京西单华威商场的球鞋店店主田野表示,“炒鞋”热潮已催生了假货。“以现在的仿制水平,品牌专柜也很难验出真伪。”
李威现在已经不敢再囤那么多的球鞋了,“虽然球鞋依旧供不应求,但可能只是虚假繁荣,对于球鞋这类折旧较快的商品来说,如果被大量囤积而非真的被穿在脚上,就无法释放更大的需求。”在李威看来,“炒鞋”的最后结果就是球鞋蕴含的运动、个性等精神被阉割,变成了一种谋求暴利的道具,没有人再愿意为情怀买单。“当一双球鞋蕴含的美好在铜臭味中黯然失色,这‘炒鞋’也就炒到头了。”
运动潮流交易服务平台毒APP也一直反对“炒鞋”和“云炒鞋”(虚拟交易),并试图通过发起“鞋穿不炒”的行业自律改变这一现象,让球鞋转售回归正常的物品交易属性,让平台价值观回归本位,实现行业持续良性发展。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周怿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炒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