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惊心动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数达4.832亿,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41%。同期,京东年活跃买家数为3.213亿,阿里巴巴为6.74亿。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户数达3.66亿,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88%,单季净增7630万。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户单季增长规模为3400万。
二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72.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09亿元同比增长169%,较今年一季度的45.452亿元环比增长60%。
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有三个关键信息:
在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的庞大基数上,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增长幅度仍在持续提升,远超其他电商平台;
拼多多在月活用户数量上赶上阿里巴巴只是时间问题,他的增长曲线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财报发布后,拼多多股价持续飙升,市值超越百度,成为中国第五大互联网公司。“BAT”成为“BAT”用了12年,但是成为“PAT”只用了4年,这个速度已经不只是惊人了。
然而这种快速崛起的结果恰恰也是注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说,是注定在千千万万个落地于上海的企业中的。
拼多多或许是目前最显眼的一个,但绝对不是唯一一个。我一直尊敬并且相信每一个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没有人能够单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时势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环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腾讯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过这一个样本,我们可窥见的是整个上海商业环境的根底,是沪上百年发展的图谱,也是每一个扎根在这里、渴望扎根在这里的年轻人所必然会经历的狂喜与挫败。
今天我们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让我热爱和痛苦的上海。
02.
先来看一组数据。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此时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初步建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
而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类的企业得天独厚的高维度和技术实力。
“我们的成绩与上海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不无关系,人工智能为拼多多提供了后来居上的底气。”拼多多业务发展副总裁曾怀亿说。
深入的下沉市场洞察+超强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是当下拼多多日均订单量超过4000万单,占全国1/4的快递包裹单量。在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平台才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实现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这是环境允许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论是用四年时间从初创到迈入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梯队的拼多多,还是以惊人之势横扫女性市场的新消费社区小红书,亦或是年轻人的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图科技等新经济企业,无一不是起势晚但劲头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美团点评CEO王兴此前曾经发文,指出赢得“互联网下半场”的三大路径:高科技、“互联网+”,国际化。
而这恰恰是上海的优势所在。
当互联网攻势进入下半场,上海才真正开始发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强榜单》里,有19家公司来自上海,数量仅次于北京。
上海是一个愿意为未来的收获投入成本的地方。
当所有城市都还缠绵在传统工业的时候,上海已经率先开启了新技术新智能的道路,大胆地投入时间和精力、金钱成本去支持技术的研发,去开发人工智能,再以技术优势弥补时间积累,后来居上,最终实现快速反超。
03.
所谓“互联网的下半场”,其实和互联网无关,而仅仅是一个市场走过了泡沫浮华期,开始回归硬实力,拳拳到肉的踏实竞争。此时上海的积淀和底蕴开始大规模转化为成果。
很多人说上海是十里洋场,是纸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个真正在这里奋斗过、期待过、成功过、失败过的人都深知,会这样说的人从未真正了解过上海。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上海生活三五年以上,很难真正理解并评价这座城市。
因为上海太大,太知名,也承载了太多误解和幻想了。
80年代改革开放,上海的传统优势产业第一次遭遇到江苏、广东乃至深圳这类快速“开窍”的地区的强力冲击。昔日只有上海才有的“洋气”成了广东的代名词。那时就有人唱衰上海的制造和零售业。
但到了90年代,浦东开发,一个小小的突破口就让上海再次站在了国际舞台,又成为了最早也是最会吃螃蟹的人。2018年,上海的社会零售总额为12668亿,超越了1.17万亿的北京,比杭州和深圳加在一起还要多,至今仍是中国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2000年初互联网萌芽,到百度京东扎根北京,网易阿里扎根杭州,腾讯落地深圳,此后对于上海是“互联网沙漠”的说法便甚嚣尘上。直到拼多多以惊人的速度打破BAT格局,这样的说法才渐渐平息。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