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叮咚买菜前期计划开仓15座,进驻福田、罗湖、龙岗、南山四个区。其开仓逻辑是选择触达消费者生活区域1.5公里至3公里范围内开仓,当单仓日订单超过1500单时即裂变成两个仓,以此保证配送时效。以上海为例,叮咚买菜目前开出200多个前置仓,便已覆盖崇明以外上海全部区县。
此次进驻深圳,可以看作是叮咚买菜走出“舒适区”,测试练兵的表现。
一方面,深圳作为科技型城市,吸引着资本和新兴技术,有利于创业品牌获得关注。而脱离总部城市与既有关系网络,也是叮咚买菜等品牌直面市场竞争的斗兽场。
另一方面,深圳是一座由外来人口构成的移民城市,汇集了全国多地消费者,购物习惯多样。前置仓品牌若能在此站稳脚跟,未来进行全国扩张也就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与品牌口碑。
“对于企业来说,进军深圳是一种内测。团队战斗力如何,视野如何,管理层的格局怎么样,深圳是最好的练兵场。如果是我, 肯定会这么考虑这个问题,这里不像总部所在区域,讲究一定的人际关系,而是真正的商务关系,所有问题都会测试出来。”一位零售企业创始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独立前置仓区域肉搏,“店+仓”更添一把火
回看2018年前后,前置仓品牌基本都在区域内加速扩张,将提升点位密度作为重要方向,这也是前置仓跑通模式的重要途径。但随着资本、业界等方面开始拷问其大量补贴之下的自我造血能力,一些先知先觉的前置仓品牌开始尝试不同方向,不少发力前置仓的传统零售商也瞄准了这块蛋糕,或蚕食、或鲸吞。
不论是朴朴超市降速求稳,留出更多时间打磨后台能力;还是美团买菜在武汉尝试到店自提,探索更多消费场景,实际上都是市场环境不容过度乐观的表现。
这一方面是因为下场品牌过多,区域肉搏在所难免。就拿深圳来说,包括永辉生活、盒马鲜生、钱大妈、朴朴超市、叮咚买菜、温氏生鲜、沃尔玛旗下惠选智能超市等品牌,虽然业态分属略有不同,但都在抢夺社区生鲜消费的生意。那么,同一区域内的消费者真的需要如此多的生鲜消费场景吗?他们的购买力又能否支撑起诸多生鲜品牌存活发展?
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前置仓品牌绕不开的问题——盈利模式。有观点认为,这些独立前置仓品牌的典型难点在于引流困难,拉新渠道仅有线上导流或社区地推,导致成本高企。其次还有损耗难控、实用面积、商品丰富度、经营指标等问题。
就像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黄明端在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会上所说,“前置仓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我认为大家都在处于烧钱模式,我们也会尽力把烧钱模式转化为盈利模式。”
一位零售高管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算过一笔账,当下主流前置仓模式的拉新成本在200多元。比如说你利用优惠券、赠品等形式拉了10个人,最终有一两个人在平台下单,那么跑掉的8个人也需要平摊成本。还有地推员工费用、平均500元至800左右的单日社区设点费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补贴拉新模式,会促使消费者只会将价格作为首要决策因素,其次才是时效和品质,长远来看,当然不利于前置仓品牌发展。”
为此,一些提倡“店+仓”模式的企业逐渐发出声量,包括盒马小站、永辉生活、绿地G-Super卫星仓等品牌都是以围绕大店开仓,同时兼顾成本优势与引流功能。例如永辉生活-到家成立一年即落地40余家卫星仓,并表示成熟仓单仓日均可达2000单,月订单复合增长率达15%-20%,占据福州生鲜到家半壁市场。
以绿地G-Super扩张逻辑为例,它们认为相比较蚕食和鲸吞来说,蚕食是更好的做法。绿地商贸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零售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奕表示,“关于盈亏平衡和店数,在我们这个模型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只有纯粹做仓才会有大规模开仓的需求。但我们有门店做基础,在做好既有市场的基础上才会去拓展新市场。所以我们在创新方面不追求数量,彻底铺开也不是好事,我们真正把他跑通更有意义。”
由此也能看出,前置仓到家需求切实存在,诸多前置仓品牌会在激烈厮杀后决出胜负,但活下来的人却未必是入局第一人。
来源: 第三只眼看零售 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买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