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压力
“我不认为拼多多要品牌升级、要全品类。”黄峥曾说。但如今,这句话不再被提起,拼多多需要撕掉原有标签,需要想办法扩大用户规模,品牌升级以及全品类扩张早已经悄然进行。
去年9月中旬起,拼多多升级“品牌馆”,并请来网易严选、国美电器、当当网、小米等平台进驻站台,引入大量正牌商家,这和天猫、京东邀请品牌入驻、开设旗舰店有些类似。
在3C领域,拼多多率先从头部品牌苹果的iPhone入手,投入大量补贴,希望在打破用户圈层的同时,能挽回拼多多的3C产品形象。
通过清理市面上iPhone XS、iPhone XR的滞销库存,拼多多在iPhone系列上,单机补贴投入高达千元,去年拼多多的iPhone系列加起来卖了100亿元,光补贴投入就超过了10个亿。
达达说这个策略收到的效果是“超出预期”的,今年618,拼多多再次投入百亿补贴力度,销售iPhone系列、戴森吹风机这样高客单价的产品,它们在一二线城市的转化率要远远高于下沉市场。二季度财报中透露了一个关键指标是,拼多多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增至1467.5元,同比增长了92%。提升买家消费金额只是第一步,此举重点在进攻“中产消费群体”,以吸引一二线用户的进入。
达达向《中国企业家》解释了其背后考虑的逻辑,这些产品兼具口碑与传播性,“如果你在拼多多上连几千块的东西都敢买,那拼多多就是一个大型‘真香现场’,其实很多人用拼多多,但不会对外说,不会嚷嚷得四处都让人知道,因为很多人觉得我们不够高端。”
但品牌升级需要漫长的努力,在社交媒体上对于拼多多的嘲讽还不少。达达看起来并不介意这些,他说拼多多是一家特别会自嘲的公司,“我们官方微博都说自己是被黑得最惨的官方,持续地被黑,但从消费者端来看,只要他们在持续地购买,我们内心很强大,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持续的补贴并非长久之计,虽然最新财报超市场预期,但同样也显示在二季度,拼多多平台市场和营销费用高达61.0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05%,环比上个财季攀升12.14亿元。
百亿补贴只是表面,怎么才能让这些用户留下来?过去拼多多与淘宝错位竞争,在下沉市场的成长速度堪比火箭,但一二线城市用户已经养成了路径依赖,拼多多想要从农村包围城市,进入五环内市场,需要更为行之有效的打法。
毕竟,当淘宝、京东已经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人们为什么还要用一个“五环外”的拼多多呢?
除了“货找人”的逻辑,拼多多还推出了“新品牌计划”,试图借用以小打大的打法,来应对强者挑战。
当头部品牌不进入拼多多的时候,达达表示,他们转向扶持中小品牌及代工厂企业,通过为他们提供研发建议、大数据支持和流量倾斜,让这些原本缺乏销售渠道的厂家获得支持,用改造供应链的方式,尽可能去降低成本。
例如位于安徽的德力股份,是亚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工厂,也是典型给外资品牌生产商品的中国代工厂。德力和拼多多合作后,专门为拼多多用户定制了折扣价不超过10块钱的玻璃煲以及玻璃杯套装,德力的全年电商交易额收获近1亿元。目前拼多多类似试点的工厂数量已经有500家,以日用品覆盖为主。
拼多多的逻辑是,在中国这个消费市场中,重大品牌往往能满足用户60%~70%的需求,中小品牌因为成本等问题,过去难以触达地面市场,因此必然存在一部分可挖掘的空间。哪怕一个城市只有1万人需要中小品牌,用社交流量的方式把全国的需求聚合起来,用户总量可能就会超过100万。
针对这100万用户的运营,达达说,拼多多就成为了一个“土壤”,更多符合用户需求、高性价比的品牌可以在其中自由生长。计划能否成功,尚需时间检验。在Q2财报里,拼多多并未披露“新品牌计划”的销售数据。在财报电话会上,黄峥举例与代工厂MTC合作生产的GVC定制电视机,借以说明模式的可行性,但他也坦陈:“这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绝对不是一夜间就能发生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流量倾斜与联合定制模式有天然的缺陷是,会造成同类产品厂商的关系紧张,并且平台在挑选合作伙伴时,可能会极力压缩价格打造“爆款”,从而导致厂商赚不到钱。
但黄峥对此信心满满,“ 不仅是在拼多多成长,而是会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别的电商平台的模式。”
下沉竞争
与拼多多上行同步的是,竞争对手纷纷加码下行。
从今年3月开始,再次被推向前台的“倚天剑”聚划算,肩负起阿里进攻下沉市场的重任,京东、苏宁重点推进拼购业务,整个电商领域的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电商巨头们开始互相争夺彼此的地盘。
虽然阿里称聚划算更具独立性并非针对拼多多,不过,在外界看来,聚划算还是有直接对标拼多多的意味。从社交拼团成长起来的拼多多,对阿里的C2C平台淘宝产生了实质性威胁,可以看到,聚划算是限时秒杀的打法,货品端也以拥有价格优势的高性价比商品为主。
阿里一位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表示,现在阿里的战火已经全面转向拼多多,“京东在我们眼里已经威胁不大了,但我们越说对拼多多不在意,其实越是在意。”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提醒记者,阿里最擅长的是降维打击,过去在与京东竞争的时候,阿里选择扶持天猫,与其对抗;如今拼多多崛起,阿里同样没有选择集合整个淘系的力量,而是再次独立聚划算,用一个事业群来迎战对手。
聚划算显然来者不善。根据其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服装服饰、消费电子、大快消等类目中,有80余个头部品牌在聚划算上取得了超过50%的同比增长,这些品牌在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的增幅超过50%,其中有47个品牌,在聚划算全市场和下沉市场的同比增幅都超过100%。
双方看起来实力悬殊,战役却并未迅速决出胜负,相反,这场仗会打得异常焦灼。达达表示,现在“二选一”已经从商家货品端蔓延到各条战线上,并对平台发展产生了影响。但他也认为,“这件事情是打不倒拼多多的。时间就是我们的朋友。”
当品类越来越多,并逐渐渗透进一二线城市时,外界会质疑,拼多多会不会成长为一个小天猫或者小淘宝?
2019年一季度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就有分析师提问拼多多是否会再造天猫,成立类似于天猫商场的平台,黄峥当时的回答是不会,他的理由是,天猫商城更像是一个品牌的搜索引擎,而拼多多是消费者社区,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模式。
可淘宝早已不是只聚焦于搜索的商业场景,淘宝直播、有好货也超出了“人找货”的范畴,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运营。
在达达看来,阿里做的仍是集中式AI,比如很多女孩子每天会把淘宝的“猜你喜欢”看完再睡觉,而且发现越看越精准;拼多多更多关注的是“人以群分”,通过分享行为,将人群的品位、偏好进行再细分,提高购物的交互性。
达达进一步解释到,拼多多有一套用户的运营逻辑,用各种方式抓取用户,“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其实就是用户的分享口碑,每一个你周围具有影响力的人,都会成为我们分布式AI的节点。”
鉴于双方人货匹配的逻辑完全不一样,其他的电商平台还是中心化流量的玩法,达达认为,拼多多注定不可能成为淘宝。
淘系以及蚂蚁金服用户高达数亿,并且形成了商家服务-物流-支付-金融的闭环。而京东在3C品类、供应链金融、物流上也有强大的优势。随着拼多多的体量越来越大,它也在价值链上下游进行布局,此前黄峥在接受专访时曾说,不会做采销,也不碰物流和配送。但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他却透露拼多多正在开发“新物流”技术平台,将采用轻资产、开放的模式,为商家和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在黄峥的规划里,这个“新物流”将在供应链、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与商家紧密合作。
从全品类扩张到“新物流”技术平台,黄峥曾不想做的事情,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推进。万物生长皆有规律。
黄峥在招股书中展望企业愿景时,曾用了一段“乌托邦”式的描述:如果你闭上眼睛,想象出拼多多的下一阶段,它将是由分布式AI驱动的“好市多”和“迪士尼乐园”(多实惠和多娱乐相结合)的组合,它不仅有效地匹配信息,而且还不断考虑社会互动,使整个购物体验更加愉快。
此前拼多多的动作都更贴近“多实惠”,在“多乐趣”上的场景实践,还仅限于多多果园、多多爱消除这样的游戏化项目。
达达觉得不止于此,“对拼多多来讲,这些只是个开头,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做。未来我们货品的层次会变得更丰富,人货匹配的能力会变得更强,除了果园,还会有更多好玩的东西。”
过去一段时间,“分布式AI”和“多实惠”的策略在下沉市场已被验证,但未来,在一二线城市这样的存量市场,消费者更为挑剔严苛,而竞争对手的蜂拥下沉是否会抢食拼多多的原有优势,拼多多能否达到黄峥口中的乌托邦理想,还需时间验证。
在二季度最新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黄峥谈到了当前拼多多面临的竞争局势:“这个行业的竞争一向非常激烈,但是我们依然能做到如今的规模,其实,我觉得应该要感谢竞争,因为竞争让我们成长速度更快。”
“我们被‘欺负’得最惨,但成长得最快。”达达也对《中国企业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认为拼多多一定会活下来的,“回过头来讲,我觉得这真的是很好的历史机遇,能够让你去锻炼、去成长,人生有几次机会做一家公司,能跟世界超一流的公司去PK,然后世界超一流的公司还这么地关注你、重视你。”
(来源:中国企业家 程璐 本刊记者李原亦对此文有所贡献)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