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在整个大出行领域,包括公交、地铁、单车等,已经有将近4亿用户在使用支付宝出行。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共享充电宝领域,根据Trustdata《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通过支付宝启用共享充电宝占比66.8%,而同样的数据放在微信上,则是33.2%。
支付宝信用体系的介入,解决了用户和商家之间的“押金隔阂”,为租赁经济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同样是在这一年,凭借小程序,支付宝几乎进入了政务、生活(水电煤)、交通等移动支付场景。
如果说前两年的移动支付还需要一张码和一部手机,那么,今年或许是喊了多年的人脸识别落地的一年。
2019: To B蓝海
基于5G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人脸识别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增速达每年20%。智能手机和二维码像现金一样被历史抛弃,是必然。
在人脸识别领域,蚂里奥、味多美、商米科技已经率先入局。但背后,依然是阿里、腾讯的神仙打架。
2019年4月中旬,支付宝推出“蜻蜓”第二代刷脸支付终端。发布会现场,1000台机器在10秒内被抢光。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仅仅两天之后,订单量就突破了1万台;数天之后,“蜻蜓”二代产品的库存就被销售殆尽。
支付宝“蜻蜓”系列产品的生产商正是蚂蚁金服和奥比中光在2018年4月共同投资的成立的蚂里奥。
虽然蚂里奥的成立是在2018年4月,但早在2017年上半年,蚂蚁金服就与奥比中光取得了联系,意图共同建立一家生产人脸识别设备的制造商。同年11月份,蚂蚁金服也开启了投资调研计划。 在经过了半年左右的适应之后,两家终于在2018年4月份成立了蚂里奥。
与蚂里奥相似的是华杰艾米,微信支付所用的刷脸支付机器“青蛙”正是来自于这家供应商。
2012年互联网创业第二波浪潮产生的原因,其中一大部分是由于安卓和iOS操作系统给智能手机带来的质的飞跃,从而产生了二维码和移动支付。而刷脸时代的到来,极有可能是用户和商家关系的再一次重构。
同样是移动支付的方式,扫码支付要等到用户结账时掏出手机,识别出二维码的时,才能让商户和用户第一次产生交集。 但完成这一动作之前,用户已经经历了进店、思考、挑选等过程。
对商家而言,在每一位顾客的到店留存时间都极其有限的前提下,前期的步骤显得有些浪费。
但人脸识别支付给商户带来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在用户离店付钱的那一瞬间。顾客从进入店面被机器识别的那一瞬间起,就已经把用户的消费习惯、偏好等因子即时地传到了商家端。至于如何运营,主动权就交到了商家的手上。
从一张二维码开始,再到线下各个领域的线下消费场景,以及现在的人脸识别,支付方式的一步步演进,不仅是收银方式的改变,背后是整个商业架构的重塑。
鏖战三年下来,其实不难发现,不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支付方式只是最外部的一环。双方的最终目的是把C端和B端都纳入到自己的生态版图中来。但值得说明的是,对用户和商家来说,这也并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这一点上,两者还是及其明智且默契的。
那么,在选择权在用户和商家手里的前提下,支付环节背后的生态环境就成了用户和商家最终留存的重要因素。移动支付这三年,不论是哪家,对2C的服务仅仅是一个起点。在商业环节中,C端消费是最前端的环节,一件商品成交的那一刻实际上带动的是背后一整条的庞大的B端的产业链。
现在对于支付宝来说,成熟的时机已来。
这三年,随着收钱码与线下消费场景的拓展,支付宝内部的金融生态已经成熟。而在大出行的争夺战,意味着支付宝具备了同行业连接融合能力,并且能与大阿里生态进行良好的联动,推动线下不同消费场景进一步发展。今年的刷脸识别,则是对下一个十年核心技术的考验。
与其说是竞争缠斗,不如说是支付宝秉承阿里2B基因的自我进化史。
在国内支付领域双寡头的背景下,根据Trustdata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支付宝的MAU超6.8亿, 为国内第二大超级App,非社交类排名第一的App。和微信相比,支付宝的功能显然更加垂直,这也是超五成的用户支付习惯留存在支付宝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支付宝更懂商业,面对深水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支付宝IoT事业部总经理钟繇说。
巨头酣战三年的移动支付,或许仅仅刚开始而已。
(来源:锌财经 秦川川)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移动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