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近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微信私域流量惊魂”的文章,据说在那个圈里有点小争议(经营私域流量的表示了不满),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一
私域流量的提法,应该来自于淘系玩家。
请注意看下图
手淘现在用内容来引流,而几乎所有的内容,和你平日的行为有关(看了啥,收藏了啥,购物车里放了啥,买卖了啥),这些内容都是基于个性化推荐而出。
考虑到这些东西和鄙人隐私有关,我全部打上了马赛克,同时,我也用这种方式告诉各位,个性化推荐内容模块在什么地方——是的,淘宝连搜索栏都没有放过。
既然是平台根据用户的个性化进行推荐,那么这种流量分配,第三方玩家(比如卖家,或者依靠制作内容获得引流佣金的淘系达人)是很难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的。这颇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
淘宝把这一块,称之为公域流量。对应的,有一个私域流量,就在那个“微淘”中。
微淘是一套关注体系,比如你关注了某商家或某达人,进入到微淘中,就可以看到他们推送的信息。在微淘中,平台很少干预流量——在信息流里会间或插播你还可以关注谁这类广告——换而言之,这些流量第三方玩家是可以控制的。
这就被称为私域流量。
如果把平台对流量的干预做一个强弱线,越依赖平台的越公域,越不依赖平台的越私域。
二
事实上,微信公号也是私域流量。
公号的流量主要来自于两大块,一是直接推送,二是用户行为。
直接推送的基石在于粉丝量,粉丝越多打开量越大。而粉丝,得靠你经营内容(且不论你是原创还是抄袭洗稿)获得。用户行为包括转发、在看等。而他们的转发在看也得靠你经营内容。用户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很难会有什么行为。
整个微信公号生态,平台对流量的干预有(比如看一看里的精选,搜一搜等),但相对较弱。基本上,微信官方,术语叫,议程设置能力极弱。
平台对流量干预如此之弱的老庄玩法,遍寻中国互联网成名平台,是非常罕见的。这并非完全是运营方的价值观或者道德问题,而是很大程度上产品形态造成的。老庄玩法的前提(必要条件)是社交链条必须极为明显。
故而,冠以社会化媒体之名的微博应该也是这个套路。但实际情况是,微博的议程设置能力极强。热搜的人工运作,用户时间线忽然蹦跶出一个有些莫名其妙的内容,不交微博过路费就要被降权,早不是什么秘密。一个社交链条较强的平台,运营方干预流量越深,其实对它越不利。这两年微博真得是。。。(有时间我愿意长篇大论再讨论一下微博这货。它的市值两年前一度超越Twitter,现在嘛,大概是人的1/3吧。)
所有的内容客户端,头条也好腾讯新闻也好,都是公域碾压私域的,虽然它们也有一套关注体系。但离开社交链条,不可能私域碾压公域。
私域流量最大的好处是一旦拥有,营销成本便极其低廉。私域强平台上的粉丝是你的粉丝,公域强平台上的粉丝不是你的粉丝。
这一点,在抖音上也是相当明显的——同理,抖音的社交链条并不强。
三
站在薅流量者的立场上看,公号这种私域流量也有它的缺点。
第一是培育时间较长,养成一个拥有一定量真粉而非机器僵尸粉的大号——即便你就是天天抄袭——也需要一定时日。机器僵尸粉在经济好的时候忽悠忽悠不懂的甲方做点以cpm为主的投放是可能的,但在经济不好要求实效转化的甲方眼里,机器僵尸粉毫无意义。
加之微信官方对抄袭的处理日益增强,而洗稿这件事,显然比抄袭更为复杂,对运营者要求更高。
第二是一朝覆灭全部清零。公号某种角度讲是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山头。当下微信官方的处罚措施日重,一不小心号没了,这个山头就从此不复存在。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来了,公号和粉丝之间通讯的前提是后者发起。粉丝不留言文章,不发消息,公号很难对粉丝进行主动沟通。唯一的沟通机会就是每日一次更新。
薅流量者的眼光投向了微信个人号。
微信个人号也是一个流量节点,朋友圈、群就是它的流量阵地。而且公号的三个弱点,微信个人号都没有。
一般薅流量者手上有成千上万的微信个人号,以每个号通讯录所谓五千好友计,合起来也是一个规模较为庞大的数字。而单个个人号被炸号(也就是封禁)对全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私域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