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公司附近有一家肯德基,以往只是中餐和晚餐时候人特别多(我们说的是堂食部分)。现在我们发现,早上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很多上班族挤进肯德基,拿上自己在路上预约的早餐,立马去赶电梯,赶上打卡时间。我们做过就近的一些肯德基门店调研,发现大多数时间,在写字楼附件的门店都如此。堂食虽然少,但预约自提的人特别多。
当然,作为肯德基来说,早餐预约自提只是其补充的业务范畴,中餐和晚餐仍是主力。
而回到盒马的Pick’n Go来看,其只有早餐自提,这个业务板块太小。除了早餐外,其他营业时间怎么办,因为涉及实体,经营成本还不低。早餐车才固定营业几个小时,经营成本也非常低。
所以,预约早餐对于盒马Pick’n Go来说或许只是个战术活。
一方面,它是打磨“预约自提”模式的消费场景,以及未来空间的可能性。线上订单履约门店自提,本质上仍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相比到家服务的优点是不承担同城配送费用,节省大量成本。(我们也有看到很多送早餐到办公室的模式,不是很看好。主要客单价太低)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低成本抢流量。Pick’n Go的入口在盒马APP。盒马生鲜的业态虽然相对高频,但对于Pick’n Go这种业态非常高频、强粘性的消费,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这会是盒马非常好的低成本流量入口。
但真要做到的话,绝非易事。
触角下沉的思考
我们首先要从盒马的诞生说起。
当时阿里给盒马的定义,绝不是简单抢食线下零售店。哪怕按传统模式店面做得再赚钱,也不是阿里想要的。所以当时4个硬性指标里面有一个,就是线上流量要大于50%。
盒马就基于将线上流量向线下互通,成为阿里系的“嫡系太子”,正儿八经的全按自己的思路孵化的项目。这点从最近阿里将盒马升级为独立事业群,也可以看出。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今年3月,当时侯毅表示要做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F2和盒马小站等业态。“未来盒马会基于不同消费水平和规模、商圈特性,构建分层的零售体系,精细化运营不同商圈,变得更接地气。”
虽然阿里有大举进行收购、并购等方式,参与诸多零售领域。但阿里的顶层是“中心化”思维,所以,一定要自己能掌控。无论怎么通过外部整合进来的,都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正规军。于是盒马通过不同业态的展现,几乎可以看出,触角越来越深,也越来越下沉。
而Pick’n Go这类店,是最好的下沉触角。早餐这个领域其实非常大众化。远比目前盒马的一些其他业态更轻、更接地气、更容易下沉和扩张。
但对于目前来讲,摆在Pick’n Go面前或许要面临几个思考:
1、单店的存活能力?
2、与各业态之间流量如何打通?
3、这些流量的粘性和能否实现二次、三次消费?
4、除了早餐,预约自提模式未来的品类延展性?
每个新业态的诞生,都值得大家用心关注和深度思考。
来源: 微信公众号:零售商业评论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盒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