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几年,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收到网购的商品后,商品里往往会附带一张小卡片,卡片上的内容基本类似:扫码添加客服个人微信,可以领取不等额红包或优惠券,或者为购买商品做售后咨询和服务。
在客服后续的操作中,你可能会被拉进该品牌的微信粉丝群,也可能会在节假日收到客服发来的各种促销信息,还会每天在朋友圈看到客服发的商品介绍和图片,总之就是商家会利用一切机会促使你再次消费。
线下店也一样。有些店会引导你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加工作人员微信,入群后就可以成为该店的会员。比如,我家附近的一家咖啡厅,加入他们的会员群,就可以享受9.5折的优惠。会员群里时不时会有一些活动,吸引你再次到店消费。
为什么商家要这么做?因为流量越来越贵了。
新产品获客要投广告,无论是低价补贴,还是百度关键词竞价,抑或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推广、找明星代言,说到底都是花钱买流量的模式。
有个创业者跟我说,购买流量,最多时一个月要花掉五六百万元人民币。如果一家公司只拿到了几百万的天使轮,那他们融的钱还不够投广告。
所以,商家们都越来越需要可以自由反复利用、无需付费、又能随时触达,被沉淀在公众号、微信群、个人微信号、头条号、抖音等自媒体渠道的用户。相对淘宝、京东、百度这些公域流量平台,它属于商家「私有资产」,也被称为「私域流量」。
私域崛起的背后,是企业增长焦虑。同时,它代表着电商模式正朝着社交电商的方向在转变。
02
近几年来,无论是社交,还是电商,都在给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等热门概念让路,估计是不甘心就此没落,它俩联手了。
社交电商在这两年的发展犹如星火燎原,前有拼多多借社交拼团异军突起,后有云集微店赴美上市,小米、网易严选、京东等电商巨头更是纷纷布局,社交电商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新零售风口。
我们该如何理解社交电商呢?
透过「社交」和「电商」两兄弟,更容易解读一些。首先,社交是人的天性。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需要社交。过去的社交,就像歌里写到的那样「车、马、邮件都慢」,人们无法及时、畅快地进行交流。而如今,移动互联网普及,微信生态日渐完善,社交的强需求得到释放。
表现在数据上,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2018年12月移动社交在用户总使用时长的占比为33.44%,甩开第二名移动视频12.31个百分点。
以上社交基础设施为用户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个体意识的觉醒,用户开始追求以自我为中心,延伸到消费市场,这种变化放大了电商的想象空间。
比如,日常聊天场景中,用户通过分享链接或者口令,即可直接跳转到相应的商品。看似简单,但已经初步完成对于零售链条中人、货、场要素的重构。社交这种低成本的方式获取用户,是社交电商兴起的关键要素。用户既是购买者,又是分享者。
据商务部统计,2018中国社交电商市场规模达到11397.78亿元,较2017增长66.73%,预计2020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为9.6万亿,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占到网络零售交规模的31.3%。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社交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