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杭州滨江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称,通过2016年对云集立案调查,核查后发现云集微店平台开展经营活动中,存在“入门费”“拉人头”“团队计酬”等行为,涉嫌违反了《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因而罚款958万元。
2015年,云集微店用户需要缴纳365元服务费成为店主,新店主通过直邀30名新店主和间邀130名新店主,就可以成为导师;导师再发展1000名新店主,就可以升为合伙人或育成合伙人。
如果成功邀请一名新店主,对应的合伙人、导师分别可以获得70元、170元。同样,店主如果在云集微店消费购买商品,公司会返利15%给对应的导师和合伙人。店主再邀请新店主加入消费后,对应的导师和合伙人也可以获得返利。
这是一种多层分销模式,云集微店实际上在鼓励店主发展层级。云集发展早期,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此。
对此,云集微店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应称,这张罚单其实是针对云集2015年的App销售模式。2015年下半年,云集微店采用的地推模式引起了一些外界争议,监管部门认为部分推广形式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2016年2月,在有关部门和法学人士的帮助下,云集针对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了整改。
然而,整改后的云集微店依然保留着金字塔分销体系,拥有一整套完整的激励体系和晋升制度。
首先,当前云集微店会员分为VIP会员和钻石会员两种模式,其中用户下载云集微店App并注册后,即刻成为VIP会员;缴纳398元的会员费后,成为云集微店钻石会员。钻石会员享有许多权益,成为钻石会员意味着成为店主,可以销售商品,同时允许发展下线,这是钻石会员的核心。
其次,云集微店钻石会员的等级分为“店主—主管—经理”三个级别,三个级别拥有共同收益是返利—销售佣金5%~40%;每邀请一人获得40云币。其中,店主需要100名店主才能晋升为主管。主管的等级收益是:直邀店主15%的销售佣金;直邀店主398元会员费中的150元;主管团队超过1000人(包括直邀和间邀)就可以晋升为经理,经理的等级收益比主管的等级收益多一项:间邀店主398元会员费中的80元。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云集模式仍然存在风险。首先,是否界定为传销,不在于分多少级,而在于上下级是否有提成,成为分销商是否收费等等。其次,云集虽然改变了推广模式,但计酬方式仍然为“团队计酬”的范畴。
会员制走向何方?
实际上,电商平台发展会员服务由来已久。2005年,亚马逊最早推出会员制服务Prime,至今Prime会员数累计超过1个亿,是全球最大会员制电商平台。
亚马逊Prime会员如此成功,电商分析师林雁雯认为,这要归功于Prime本身提供了物超所值的服务。
具体而言,亚马逊会员能通过支付会员费来享受远超过会员实际价格的服务。亚马逊会员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免运费、无限畅享音乐、视频和书籍、无限图片储存以及全食店等其他线下店商品折扣。
目前,亚马逊提供三种会员服务:一、每月8.99美元的月度Prime Video,服务内容包括无限视频;二、每月12.99美元的月度Prime;三、每年119美元的年度Prime。月度Prime和年度Prime服务内容相同都是可以享受免费次日达和当日达、免费畅享无限音乐、视频和读物,以及部分线下店折扣等。
“亚马逊卖商品是不挣钱,利润来源主要是会员收入。”李勇坚认为,会员制电商具有四大优点:一是客户黏性非常高,二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三是构建兴趣网络,四是企业盈利有了基本保证。
而国内电商平台推出会员制服务则要等到2015年。当年,京东推出Plus会员,成为国内首家会员制电商平台;2018年,天猫推出88VIP,目前已经关闭。
对比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的会员服务,京东会员在2015年10月推出会员服务,用户支付198元年费可以享受超过10项权益,目前累计会员数超过1千万。
但在李勇坚看来,京东Plus会员最大的问题是服务十分单薄,主要卖点还是免运费。在他看来,未来会员服务一定要做成基于特定兴趣的平台,买的东西越多,享受的会员服务越多,同时将第三方平台服务打通。
阿里巴巴在2018年8月推出的会员服务88VIP,似乎有打通阿里生态圈各个环节的野心。不过,88VIP要淘气值1000以上支付88元,淘气值1000以下支付888元就可获得88VIP会员资格,享受7项会员权益。这些权益除了专享折扣、爆款和购物券外,其他服务基本上都来自阿里生态圈。很多网友对88VIP的评价是“十分鸡肋”,目前这个会员项目已经关闭。
与亚马逊相比,云集微店没有强大的供应链和服务能力,所以云集微店的会员本质上仍然是社交驱动的会员制电商。云集微店的会员年费是398元,可以提供8项会员服务。其中,云集会员服务可换购等价年费的商品以及购物返利、邀人提成等,让云集会微店员收入不足。然而,云集微店在短期内不会追求盈利,会继续采用亏损方式返利给用户,提高用户数量和业务规模。
“会员制电商要想做好并不容易。”孙艳华认为,只有把商品性价比做好,让消费者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才是唯一的出路。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杨群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