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云创向人民网创投频道称,超级物种的核心定位是品质食材体验店,而餐饮是为食材打造最好的“试吃体验感”,也是引导用户购买食材的重要前提,他们希望用户在超级物种餐饮体验后,产生购买食材的意愿。“作为零售品牌,我们最终目的是食材零售。”
“体验式消费无疑是吸引客流一种方式,但到底是体验主导还是消费占主导,我认为门店最终靠消费者的消费把成本赚回来,体验只是一种感觉。”杨歌说,门店在体验感上,要高设计、低成本,投入比产出高,但你花了大量的成本在体验上,而体验本身的现金回流不好。
杨歌说,目前,生鲜零售只是打造体验感觉和提升市场热度,这种新零售模式还是通过展现形式吸引客流,从C端增加影响力。另外,生鲜零售要把B端做强,继而再去映射其他领域,这其中与宣传品牌和增加市场黏性有关。
2018年9月,侯毅在阿里集团投资人大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7月,七家运营1.5年以上的盒马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超过80万元和单店坪效(平均营业面积4000平米)超过5万元,线上销售占比超过60%。但对于2017年和2018年新拓门店的状况却未提及。
据北京晨报报道,盒马最小的门店面积也在4000平方米到6000平方米,开店成本在几千万元不等,算是“重资产”。
“开店成本很高,经营难度大。”杨歌告诉人民网创投频道,单个门店回本周期在18个月内。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打平运营成本再收回开办成本,就可具备生存能力,形成一个较好的财务模型。但是,收回成本的前提条件是门店月现金流为正、每个月有净利。
“如果你在18个月内,收不回来成本,这个模型就不佳,所以18个月就是一个门槛。”他说。
在张烨秋看来,目前,尽管各区域内陆续有头部品牌出现,但国内生鲜零售市场仍然比较分散,这不仅受制于各地需求的差异化,还受制于背后非标品保质期短、生产集约度低的供应链体系。
招商证券商业零售首席分析师宁浮洁向人民网创投频道表示,既可到店消费又可到家消费的本土化“生鲜超市+餐饮”门店模式,是零售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到家与到店相交叉,在门店前端上给C端用户的感受可能类似,但后端的供应链能力不同。“但供应链的打磨需要较长时间,包括盒马也在探索。”
宁浮洁说,新零售门店要将商品结构,随着门店所在地区进行调整;另外门店要打造面向中高端、中低端等全等级、全品类划分的多维度供应链体系,降低采购成本。
资本助力
在外界看来,马云的“巡店”意味着阿里集团正式“认亲”盒马鲜生。
早在2016年,首家盒马门店开业后便获得阿里巴巴集团1.5亿美元战略投资,甚至被视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重要一环。此后,盒马开启了疯狂扩张之路,短短三年时间内,盒马已在全国布局150家门店。
侯毅曾公开表示,盒马将是阿里新零售的核心项目,并且会共享阿里生态的诸多资源。
“生鲜是个大事业,需要大体系的支撑,要么有巨额资本,要么投入足够时间。”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说。
深圳的百果园做了18年水果生意,去年获得由中金智德、中植资本、中金汇融等机构投资的1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但百果园在前七年都亏损。
此后,百果园开始拓宽边界、寻求自身增长,战略发展方向从一家专业、垂直的水果连锁商,转向生鲜领域,推出独立生鲜平台“百果心享”。
百果园运营总监孙鹏认为,对于生鲜零售而言,单纯做渠道意义不大,企业布局生鲜市场应该跳出单纯的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要做就做成生鲜食材里的小米,做好商品,做好供应链、做好生态链。”
在杨歌、王志飞等多位新零售行业人士看来,生鲜零售门店要成功,一定要翻过四座大山,一是行业资质和政策,二是地产,三是互联网流量,四是供应链。
他们认为,在这四个方面有极强的优势,通过精细化运营把成本降低,生鲜零售门店才能生存。
杨歌说,“生鲜超市+餐饮”连锁门店往往需要前置仓,以满足少则100个SKU,多则四五千个的SKU。
“你要收回前置仓的建造成本,基本上需要在3到5年之间。一般来说,小前置仓一个区一个,大前置仓一个市区一个,如果大前置仓在4年以内收回成本,那这个商业模式就很好,但大多数的前置仓都在4年以上才能把成本收回。”杨歌说。
在杨歌看来,像永辉这种公司,它已经拥有连锁超市和供应链,然后再“自上而下”去开生鲜门店,前置仓和供应链相对成熟,有利于店面在早期控制经营成本。
杨歌认为,“自上而下”的零售大品牌,本身具备极强的运营能力和融资能力,财务模型轻便,可以度过开办和迭代周期,它们更容易度过3到4年的瓶颈期。
“如果创业者‘自下而上’去拓店,一旦运营效率上不来,在18个月内,收不回成本,而又要去继续建仓,在没有极强融资能力的情况下,根本活不过三年。”
“农村包围城市”
这几年,大批生鲜零售门店在资本助力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仅为10.5亿元,到2012年增至40.5亿元,同比增长286%,到2013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为130.2亿元,同比增长221%,2014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为260亿元,同比增长100%,2015年市场规模为560亿元,同比增长115%。
冻品在线CEO林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生鲜电商市场渗透率在4%,这很正常,生鲜这一领域目前还处于一个高度分散状态,并没有形成寡头市场,无论是京东、天猫、阿里等生鲜频道所占据整个市场份额都不是太大。
王志飞坦言,他和其他生鲜创业者都在摸索新零售模式,对于“生鲜超市+餐饮”模式而言,探讨模式是趋向刚需还是个性化。如果趋向个性化,即使是同一种模式门店也都各有设计;如果要选择体验式,那就是餐厅的路线,切入市场,最终还是切入大众刚需,回归下沉。
杨歌认为,中国是个典型“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只有下沉了才能做好。对于生鲜零售而言,你想增值这一部分,难度非常大,最终走向高端餐饮的路线才能继续。不可能既做中低廉的供应链,又做这种高端的体验,这样就两套体系分叉了。”
“盒马、7FRESH,超级物种等生鲜零售门店,是在入口点捕捉大众眼光,让消费者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玩、很新鲜。但最终这种模式又不得不选择‘下沉’。”杨歌说。
在杨歌看来,生鲜零售很像抖音,如果你定位于一线城市,持续时间不会太久,用户量也不会增长到4亿以上,所以下沉到大众人群才能做大。
杨歌认为,目前,生鲜零售门店也是抖音经历的过程,最终是网红商品占据主导地位,商品多样化,毛利高,流水速度快,单店坪效足够,这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调整,但不管新型的餐饮店,还是生鲜零售店,甚至消费品零售店,大同小异。
张烨秋也表示,全国性生鲜大品牌的窗口期,已对大多数新进入的创业公司关闭了,生鲜行业创业,尤其是尚未获得巨头企业支持的创业者,应该调整自己的定位,聚焦在巨头尚未进入的市场,致力打造区域性头部品牌。
“生鲜零售的市场,可能出现基于全国供应链和流量的独角兽企业,甚至可能出现基于不同区域的多个独角兽品牌。”张烨秋说,不过,SKU丰富度、履约效率及成本、性价比,折旧率等要求生鲜创业者要做好流量和GMV规模,还要基于大流量和大GMV,建立深层次供应链,打造产地优化能力。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王志飞为化名)
来源 | 人民网 人民创投 文 | 黄盛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