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智库战略分析师李成东向燃财经表示,直播带货这一模式,跟以前的电视购物很像。主播进入服装市场或玉器市场边逛边展示,粉丝可以直接下单,体验更好。它是一种销售形态的转变,为传统电商带来了价值。
在他看来,主要有三大方面的价值:相比静态的图片直观,转化率高;有学习功能,类似于直播课程,美妆穿搭相关的内容,用户即使不买也可以学习;另外一个特点是好玩,比如一些文玩、翡翠、玉石、赌石,很多人并不买,对他们来说看直播是一个娱乐。
清流资本合伙人刘博则提出了“唤醒式消费”的概念。
“不少人的购物习惯是唤醒式的、启发式的,或者说懒惰的,需要把东西推到他面前,他可能就是喜欢盲从的感觉。这种模式类似于社区团购,他们切中的都是购物方式的变化,用户可能没想好今天吃什么水果,但团长三四次在群里推车厘子特价,有的人就买了。”刘博说。
快速发展背后,电商直播也滋生出一些乱象,例如大主播真假掺卖、小主播违心经营。
从业者张明告诉燃财经,“发展三年到现在,电商直播已经不是一股清流了,有主播明知是假货,还要大肆宣扬是正品,甚至有一些头部的超级网红也真假掺卖。”
主播倩丽在直播一段时间之后放弃了,因为她不得不违心地去直播一些自己看不上的东西,还要宣称是自留款。接不到自己看好的产品,又不愿意一直欺骗粉丝违背本心,她离开了这一行。
张明分析,大主播的雪球越滚越大,知名商家求着合作,不少人为了利益真假掺卖,而小主播合作机会少,平台资源也没有倾斜。“在货品上,很多小主播没有选择权。有影响力的主播售假,更会伤害整个行业。”
事实上,在目前的环境下,电商直播行业还缺少规范,无论平台还是网红都需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直播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电商销售瓶颈,但利用不好也会自掘坟墓。
刘博表示,电商平台是长期利益相关方,网红是个体户,算是短期利益方,所以平台在规则制定上,就需要去平衡平台的长期利益与参与方的短期利益,用规则去制衡他们,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发展风险:品类局限、网红依赖
直播带货归根结底还是“流量”生意。2016年起,刘博就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新型的流量获取转化方式,这些网红既有能力获得流量,同时他们每一个人也是销售,改变了原来电商链条上的很多环节。
“当时我们判断,中国网红走的是工业化路线,有规则可循。另外,网红可能会逐渐分化,审美上或教育水平上也会分化,我们觉得网红电商这个事儿大有可为。”她说。
几年下来,刘博的观点得到验证。“网红分化已经发生了,李佳琦这样的男人卖彩妆也成立了,未来这种网红的分化是趋势,一些有个性、有标识感、辨识度更高的网红还会逐渐出现。”
视频和电商相加是一个趋势,但面临的难题是销售品类的局限性、网红的不稳定性等。
从品类上来说,电商直播在一些跟美相关的唤醒式、发现式购物的品类上会有一定的效果,这些并不是检索式的购物,和牛奶、饮料、手机这样的刚需消费品不一样。
此外,“除非成为超级头部,大部分网红的生命力其实不强,流量不会永远跟着一个网红走,永远有新的人、博眼球的人出现,同一个网红也可能需要多维度销售内容。”刘博告诉燃财经。
对于平台来说,如果过度依赖部分主播会使得平台不稳定,扶持什么样的主播、怎么样运营平台流量、怎么判断用户和网红的匹配度都是需要考量的事。
刘博分析,网红电商其实到了一个流量分化的时代,以前多是中央式的流量获取方式,商家可能从各个地方买广告费获取流量,现在是分布式的,平台需要考虑怎样运营更合适,主播不一定会锁定在一个平台上,他们也是小的利润中心,也会想最大限度获取粉丝。
直播电商的内容组织形态虽然变了,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电商需要关注的维度,同样要匹配后端的货品组织、供应链。
李成东看好这种模式,但他承认这一模式有天花板,容易受制于平台、网红,可复制性也比较差。在他看来,这对阿里、京东平台来说是促成交易的好方式,问题在于能不能持续。
(来源:燃财经 唐亚华)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电商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