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头部依赖效应难解,MCN只有签约或者培养出头部网红,才能确保自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但作为头部的网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然不会乐意见到新晋网红的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对新人的投入。这就会MCN陷入两难境地,资源倾斜给头部吧,会加剧对方话语权的提升,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资源倾斜给尾部吧,头部一撂挑子,现有的GMV都保不住。
在2018年,如涵总计亏损7235万元,其中营销费用就高达1.46亿元,“收入是有的,但是钱花的也莫名其妙,特别是近1.5亿的营销费用令人费解,花这么多营销费用,那KOL的意义何在;如果停掉这个营销费用又会如何。”王思聪如此质疑到。营销费用大多是用来孵化新晋网红的,但显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结合网红间的竞争关系来看,这其中有多少是被内耗掉的?
外部的流量红利见顶,内部的网红资源争夺,让MCN陷入一种极度尴尬的境地——做流量生意,却无法建立稳定的流量池。
这就不难理解如涵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升的风险:我们能否盈利,取决于增加粉丝数量,产品多元化以及优化成本结构。我们可能无法做到以上任何一点。
针对网红作为人的不稳定性,有些机构想出了打造虚拟人物的方法,即能保证IP的稳定性,还能不断进行定制化的迭代和完善,在二次元文化流行的今天,也是融入潮流的趋势。但问题在于,虚拟“网红”虽然可以聚拢人气,但无法真正产生移情效果,让人产生代入感,网红带货的本质还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传递,连“人”都不是,你让我怎么相信你?
流量本身不能制造流量,圈住流量池的终究还是产品。
从IP到品牌,产品才是终极的护城河
网红经济的误区在于,在产业的链条中,网红本质仅仅只是营销和引流的管道,而不能作为产品本身。
这点成名已久的网红体会更加深刻,张大奕说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还要看产品力,雪梨希望像奢侈品时尚业那样,创始人退居二线后留下的名字也能让品牌延续,“你不可能一直做红人。”毕竟,让香奈儿和LV成为经典品牌的,是香水和旅行箱,而不是创始人的故事。
话虽这样说,但目前来看,网红从IP到品牌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流量逻辑”到“价值逻辑”的艰难转型,在网络效应下,聚拢流量显然比深入供应链改造要容易得多,
至少在目前,网红们的主要收入还来源于广告。
不过同样是带货,与其帮别人带货不如帮自己带货,意识到网红只是青春饭的,积攒了一定粉丝后的人,也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品牌,进行深度的粉丝运营。但问题在于,受到专业局限,很多网红自身并不懂产品,即便是最为大众化的时装领域,网红们可以在穿搭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涉及到服装设计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就算开了淘宝店,也不过是贴牌商,她们的产品就像她们的脸一样,千篇一律而缺乏风格和辨识度。
产品对网红而言,也起到为其声誉而背书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也能让网红前期的引流功亏一篑。被誉为“2017第一网红”的美食网红李子柒,在成功圈粉之后,开设了以自身为品牌的天猫店,视频里的她精心制作的美食让人垂涎三尺,视频外的天猫店买的食品大多是外包给流水线工场,品牌的溢价后面,是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掏钱买了失望的粉丝,纷纷在在知乎上对其口诛笔伐。
知乎网友“今天是个小仙女”更是直言:“她做的那些东西,你能吃到?想太多。好吃么?你可以让你妈妈给你做做试试。淘宝店卖的商品和她有关系么?没有,都是流水线生产而已。”
在知乎网友“漂浮菌”给出的截图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子柒代工厂的资料。如果头部网红也仅仅只是以追求贴牌商为目标,那么网红电商估计离品牌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品牌的魅力,在于价值观和产品调性的高度统一,网红电商的尴尬在于,它既无法输出有影响力的价值观,也静不下心来打磨产品,这让他们在最不稳定的流量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即便如涵最终走上了资本市场,但投资人最关注的,一定不是它生产了多少KOL,而是赚了多少钱,并且证明自己有持续赚钱的能力。
对于大部分还在奔向网红路上的人而言,网红电商的上市,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诅咒。“网红本身是碗青春饭,只能趁年轻多赚些钱。”对未成名的小网红而言,会不会饭没吃到,连青春也没了?
来源: 螳螂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网红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