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为什么会挂?
很多人说无人零售才是未来。但是你看无人零售在中国基本快倒光了。因为他们都在琢磨包装和噱头,而不是实质性问题。
起码除了优衣库这种快时尚外的服装零售,销售员的引导作用太大了,多少女性因为一个好销售夸几句,订单就翻几番,好的服装销售就是会聊天,能哄人,讨人信任。
对于无人零售,我觉得目前最好的应用还是自动贩卖机,适合高频刚需产品,少SKU运作,并且区域要密集,消费频次高,才能够打平后端维护的人员成本。
无人零售店都是伪概念,因为他们只是没有销售员,还是需要一堆人去维护补货之类。什么时候连维护都不需要人了,那么可能就真的盘活了。
你去日本看看,更老龄化,人口更密集,自动贩卖机非常发达,但是也没有什么无人零售店。
零售在英文里叫Retail,这个词就很有意思。Tail是尾巴的意思,意思是用长尾把货给卖掉。但单一长尾都不能消化太多的量。
所以过去品牌都有总代、分代、批发商,最后才是零售商。
这个链路导致的问题就是东西定倍率高。
什么是定倍率?就是10元成本,定5倍卖50元,定10倍卖100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环节有钱赚。
所以谁能真正解决链路过长的问题,谁就能做成新零售。
通过去掉中间过多环节,只留下长尾侧和品牌侧,或许是解决目前行业问题的一条出路。
这条路非常适合大平台,小玩家没戏,根本没有筹码去搅动整个市场。
腾讯和阿里都在这个方向上做巨大的努力。电商巨头们也在尝试,但目前来看,这事儿非一日之功。
阿里的新零售排头兵——盒马鲜生。我觉得成败一半一半。
它的APP就是它的会员制入口,一旦成为用户后,可以极大提升下单率,生鲜品类又是高频且毛利比较高的很好的抓手。
但是它的产品价位决定了它只能在城市的中产聚集区生存。而它的成本决定了它必须在一定密度的地区开设。
往老城区走一走,往外走一走,都不是很理想。
顺带把永辉等都带到沟里了。
但是前一半的思路完全OK,我个人感觉要针对中国做普适性的优化,这个优化一定是做减法和降级。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最重要
今天中国的企业要抓住两个核心:产品、媒体。零售企业、依靠零售商帮你卖东西的品牌亦是如此。
如果你要做出一个性感的产品,无论是设计、性价比,还是圈层锚定,哪个路线都一样需要产品和媒体,因为媒体是塑造品牌的核心力量。
今天做零售,靠的不只是海量预算,而是无数的媒体引爆。新零售项目,若在产品和媒体上都不沾,离死不太远了。
某种程度上,产品是驱动顾客的核心,是吸引加盟商的核心,媒体是放大这一切的杠杆。
如果你做的是便利店项目,不管打什么概念,作为一个后来者,你的产品和全家、7-11没有任何区别,又没有渠道优势,那么你怎么竞争?又凭什么让别人给你发朋友圈、写文章呢?
正本清源,人货场是循环变动的、环环相扣的。货决定了人,人决定了场,场决定了货。
回过头,破局的关键就是找到一个你具有极强优势的一环去切入。
对于品牌公司而言,能不能把生产线变成柔性生产线,是你能不能和大量渠道去完成新零售的关键。
社会是有分工的,我建议大多数品牌主也不要瞎操心自己开店的事情了。大概率是没戏的,你应该好好琢磨做出品牌力,给不同渠道做不同的、合适的产品。
今天不再是一批货要几百几万件的时代了,这对我们品牌的考验很大。非标时代即将到来,谁先接受考验谁先上岸。
新零售概念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数据化和在线化。到底在线化能完成什么,才是互联网公司切入这个市场能不能立住脚的核心?
夫妻老婆店加盟互联网平台,它不关心你的理想,它只看能不能增收,对于你来说,增收后能不能长期摁住它,让它留在你的平台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阿里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思路,那就是除了前端的数据流和信息流,在后端的资金流上,除了帮你收钱,更重要的是帮很多小店解决资金压力和贷款问题。
而腾讯也在琢磨怎么给零售商赋能。但是对于腾讯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优势去切入。
神仙打架,我们围观。不管它们两家怎么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最重要。并且不要以探讨它们为乐,太过于高端抓不住的东西,都是空中楼阁。这其实和北京出租车司机讨论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区别。
我的好友尚美集团董事长马英尧,拥有3500家连锁酒店,也在做新零售布局。
我问他新零售的坑在哪里?他说坑就在新这个字上。
我觉得也是。
再次重复开篇第一句话:回归常识和理智是一件极度重要的事情。它会让人们知道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才是虚无的。
(来源:进击波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