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好比有机体,一个社会组织应该像生命组织一样符合进化的要求。
企业同样也是如此。“进化”无可避免。对星巴克来说,它在的进化可能就是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新尝试。
去年9月开始,阿里和星巴克之间开始基于贯通天猫、淘宝、支付宝、饿了么、盒马等多个核心业务在内,展开数字化消费者运营平台的对接,星巴克的数字化转型起步。
外卖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星巴克送外卖上瘾了。在中国市场和阿里尝试用饿了么送外卖“一时爽”之后,星巴克决定“一直送外卖一直爽”。
3月20日,在星巴克召开的一季度股东大会上,星巴克美国总裁Roz Brewer宣布美版“专星送”外卖服务已拓展到全美1600家店,很快也会进入西雅图。
回到美国老家送外卖,既是中国经验的成功复制,也美国市场战略调整的结果。
一、中国的“一时爽”
去年9月,星巴克决定联合饿了么在中国市场上线外卖业务。
当时上线外卖的原因很简单。
一是本土竞争者层出不穷。包括咖啡、茶饮、果汁在内的各路竞争者凭借便捷的外送服务、更低的价格、灵活的营销抢夺了部分市场份额。瑞幸、喜茶、一点点这些品牌都是星巴克的竞争者。
我们可以看一看星巴克和几个茶饮品牌的价格对比。这个问题便一目了然。
二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有变。整体消费增长乏力,星巴克作为中高端的咖啡代表经营面临不确定性。
我们去看星巴克在2018年的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速以及营业利润率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2018年Q3,星巴克中国地区同店销售下降2%,受此拖累的整个亚太市场毛利率由26.6%下降至19%,达到了1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不过,在宣布和阿里合作,联合饿了么送外卖之后,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止跌,销售额与利润率同样回到了正常水平。
可以说,星巴克一时送外卖一时爽。
在后来的星巴克2018年Q4财报和2019年Q1财报之中,都体现了外卖业务的短期提振效果。
不仅如此,星巴克的亚太地区营收还在大幅增长。星巴克2019年Q1财报显示,公司在亚太地区的营业额同比大幅增长45%。
虽然这种增长固然和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扩张有重要影响,外卖业务的引入也或多或少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长江证券的测算,外卖业务对星巴克的单店营业利润提振作用明显。外卖收入如果增长5%,那么营业利润提升比例将达到16.3%。
星巴克甚至打算2019年继续在中国新增600家门店,以此庆祝入华20周年。甚至还有这样一个疯狂的计划——计划到2022年9月前把门店开到6000家,从现在覆盖的141个城市增至230个,相当于每年新进入20个左右的城市。只要人口在400万左右的城市星巴克都要覆盖。
要知道,这一举动这在美国零售关店潮之中显得很不寻常。
美国商业媒体BUSINESSINSIDER在3月13日报道称,美国零售业的一场大灾难正在来袭,2019年预计将关闭5300家有零售商门店。我根据BUSINESSINSIDER这篇报道绘制了一份表格。
星巴克在这种大环境之中,显得一家独秀。中国区似乎成了星巴克的重要引擎。
二、美国的“一直爽”
对星巴克来说,美国市场同样面临战略调整。
在星巴克2019年Q1财报中,营业额增长仅为8%,远远低于亚太区的45%。在这种情况下,营业利润率还同比小幅下滑。对星巴克来说,美国市场显得不那么乐观。
美国市场相对成熟的原因,营业额增速放缓并不奇怪,但利润率的下滑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号。
为此,星巴克试图把中国区的外卖成功经验运用到美国市场,一直送外卖一直爽。
事实上,几年前星巴克一度在美国尝试过外送,但最终放弃。正是在中国几个月前和阿里的全面合作,激励了星巴克在美国重新推出外卖业务。
之前星巴克放弃外卖的原因其实和几年前常说的“美国人不懂O2O”的逻辑基本一致。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