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对团长的争夺确实比较激烈,但与其说是争夺团长,不如说是争小区。通过拿下团长而拿下小区。有的竞争激烈的小区已经有来自不同公司的多名团长。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产品和运营能力。
对团长的管理通常都很细,甚至一句话加不加语气词,差别很大。比如,“大家快来买”和“大家来买吧”,前者转化率就更高些。语气中透露出一种紧迫感,再不买就没了。这是一种引导策略。
但争抢团长,大概率是损人不利己。这个圈子比较透明,团长会用脚投票。他的目标是多赚钱,而且是要长期多赚钱,而且用户对它越满意,转化率越高,能赚到更多的钱,对他来说是一个良性正循环的事情。
最激烈的对抗就是补贴。现在还没有谁挑起这个事。谁都不愿意再去玩,也没必要。创业者已经跳出花钱买单量的增长逻辑了,纯粹的烧单量没有价值。补贴意味着直接烧钱,现在市场不允许这样,资本也不再相信这种单量的价值。
社区团购差不多是过去半年吸金最强的一个细分赛道。投资机构越来越有意识地捕获一些大的机会。这也导致大家比较追逐头部的公司。
但这个行业的收拢速度很快,资金迅速被头部几家公司吸走。千团大战那会还是这边公司死掉,那边又冒出,战线拉得很长,但社区团购把这个周期大大缩短,甚至比当年的共享单车时间都短。
至于社区团购的未来,目前下结论说能够拓展电商有些操之过急,但社区团购这个模式的可适用性非常广。
从流量端看,针对不同城市,按照几个指标推算下来,只要住在这个区域,就可以成为社区团购的用户,未来模式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至于供应链,现在主要更多是本地生活这块,但未来会不会逐渐进入其他商品,也有可能。比如夏天团个灭蚊灯、电风扇。或许可以趋向电商类的东西。因为用的是私域流量,所以集中交付成本很低。
当然,其中还有团长的服务成本,这是拼多多非常大的一个优势,因为它没有这块成本,而有的商品交易本身也是不需要太多服务的。比如买个iPhone手机,还要付出服务成本,不符合逻辑。其实背后是成本结构的比拼,根据品类进行差异化。所以边界在哪里,值得摸索。
会员电商可能是社区团购的终局。但会员电商不在于付会员费这样的形式,而在于内核,就是面向高粘性、高复购、高消费频次的用户,每个品类集中SKU提供超高性价比的优质商品,保持超低的订单获取成本,以超低成本交付的模式。未来也可能诞生大量自有品牌或者定制商品,就像Costco拥有大量自有品牌商品。流通成本降低,交付成本降低,核心成本结构就会变得非常有竞争力。商业零售最终胜出的一定是这种效用和效率的结合。
所有玩家都是这个逻辑。
(来源:蓝洞商业 云九资本执行董事 沈文杰)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社区团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