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拉锯战 商标混淆形象受损
双方对于中文商标的争执已有多年,但最终判决尚未出炉,双方各自使用中文简体和繁体商标。但期间,不少消费者对二者背后的公司缺少了解。分析认为,MUJI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一定程度收到干扰。
天眼查平台显示,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注册于2011年6月,大股东为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日本MUJI無印良品母公司则为株式会社良品计画,该公司于2005年5月在中国内地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有资料显示,双方的商标争夺战早在2001年即已开启,此后便展开了长达18年的商标争夺拉锯战。
据了解,日本MUJI無印良品诞生于1980年,主推服装鞋帽、办公用品、生活杂货、化妆品、食品饮料等各类商品。母公司良品计画在国际分类1-45类均注册有商标,除中国内地地区外,在所有注册领域享有商标使用权,唯独在中国内地,由于第24类下的织物、布、毛巾、床罩等抢先被中国企业注册,后归属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致使日本MUJI無印良品无法在这些商品中使用“无印良品”商标。这正是双方纠纷的导火索。
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携织物、布、毛巾、床罩等拥有“无印良品”商标的品类抢占市场。据了解,该品牌目前在线下已布局数十余家实体门店,且无论在Logo还是门店装潢布局上均与日本无印良品极度接近,甚至于不少消费者走进店铺时并不清楚此“无印良品”非彼“無印良品”。
在双方对无印良品商标的争夺中,线上店铺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公开信息显示,日本良品计画最早曾于2014年起诉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诉讼请求中就包括被告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刊载声明,消除因其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原告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针对其注册的“mujihome.cn”、“mujihome.com.cn”、“mujihome.中国”、“mujihome.net.cn”五项域名予以申诉。在举证时,良品计画委托代理律师认为,在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开设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内取证的部分留言内容,可以证明消费者已经实际混淆误认。不过,经过多个回合的诉讼,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依然持有第24类“无印良品”在中国内地的商标使用权。
但是,在2017年12月北京棉田及其子公司北京无印良品向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及MUJI上海提出诉讼,并得到支持后,再到2018年1月良品计画上诉二审。最终的判决结果尚未出炉,目前,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和日本无印良品MUJI各自拥有简体“无印良品”和繁体“無印良品”商标。
对商标法较为熟悉的律师姚红军表示,显著性非常强或知名度非常高的海外商标,如果被抢注并在中国市场上使用,客观上的确会影响品牌在中国的形象并造成中国消费者的实际混淆。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多次拨打无印良品母公司北京棉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并短信说明采访事项,但截至发稿前,对方一直未接听电话。
面临多方掣肘 中国市场被蚕食
无论是否有另一家无印良品对品牌和市场的影响,MUJI無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其实都在减弱。
一方面,近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MUJI無印良品的商品质量信任度下降。3月初,榛子燕麦饼干含致癌物事件还在发酵,59万瓶含潜在致癌物溴酸盐的饮用水又被召回。再往前的2017年,还有黑豆茶等农药残留超标事件以及被央视3·15曝光的部分进口食品产自日本核污染区事件。
另一方面,曾经被视为“中产阶级标配”的MUJI無印良品自2014年10月以来就在中国市场通过不断降价迎合更多消费阶层,最近的一次降价是在2019年1月,这已经是品牌在中国的第10次降价了。如今,MUJI無印良品大部分商品价格的亲民程度已和“同胞”优衣库没多大差别。
然而,降价并没能够明显提振品牌业绩。根据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画2019年1月发布的2019财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数据显示,MUJI無印良品前三财季(2018年3-11月)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9%。其中9-11月,品牌至少推出了4次折扣活动,包括1次新定价、两次限时特优和“双11”促销,但中国同店销售额依然下降了4.1%,这意味着门店经营状况和品牌竞争力都在下降。
分析认为,上述多方因素都在掣肘MUJI無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优势,其中还包括,中国消费者正在被更多同类模仿者分流。名创优品、网易严选、苏宁极物、小米有品等一批“中国学徒”的崛起无疑是日本无印良品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些本土生活杂货品牌有更高效的供应链,成本更低,售价也更低。
(来源:北京商报 王晓然 孔瑶瑶)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无印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