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往自由,却从未真正自由。
我们追求体验,却不得已放弃隐私?
2019年被看作是“数字经济”大行其道的开端。新年伊始,京东金融APP被网友曝出自动获取用户截图、照片一事引爆网络。
京东金融“盗图”事件还原
2月16日,有网友微博发布两条视频显示,京东金融App会自动获取用户敏感图片,用户打开京东金融App放置后台,再打开招商银行App并截图,再打开文件管理,发现招商银行截图出现在了京东金融App缓存里。
当天下午京东金融对此事回应称,“缓存图片只存储在用户本地手机设备内,仅供用户本地操作提示,不会上传到京东金融后台系统。图片只在用户选择发送客服后才会上传服务器,京东金融后台系统才会看到图片。”
京东金融表示,图片缓存现象其实是其在2018年12月发布的版本中的一个便利小功能,如果用户打开京东金融App后进行截屏,京东金融会认为用户有可能想投诉或建议的动机。
网友则认为京东金融的回复毫无说服力,该网友表示,“我的第二条视频还证明了京东金融还会‘窃取’美颜相机的照片。这个和‘截图反馈’功能毫无关系。”
2月17日下午,京东金融就上述事件进行道歉并披露最新排查结果。京东金融称,安全技术团队对所有版本的京东金融APP进行排查后,发现安卓系统上的App5.0.5以后的版本存在该问题,并已定位问题且下线修复。
京东金融表示,京东金融App在上述功能开发中存在技术问题,具体为用户将京东金融App切换到后台后,该功能继续运行,继续接受新增图片通知(包括截屏和照片等)并在手机本地缓存,而原设计需求是切换后自动停止该功能,属于需求错误开发。
京东金融自始自终都强调以“技术”标榜,“盗图”事件有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技术bug,但是这件事却再次为互联网行业的用户隐私和用户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互联网永远的红线
就好比食品安全、医疗安全、出行安全问题一样,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也将始终伴随着各行业发展而持续存在。
尤其在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时代,大公司总是穷尽所能去采集用户信息,然后通过自己的技术和模型,建立各种维度的数据标签去刻画用户画像以达到企业的各种业务诉求。
亿欧金融认为,京东金融APP“盗图”事件反映的只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红的发紫的当下,企业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需求增强,越线行为也是时有发生。
关于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方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腾讯与360的“3Q大战”,360推出“360隐私保护器”发现,只要开启QQ,无论是否登录聊天帐号,它都会自动扫描电脑硬盘,访问一些敏感信息。此外,还有2017年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指控百度侵犯隐私事件;2018年年中,ViVO NEX发现QQ浏览器调用手机摄像头事件等。
2018年12月,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通过技术检测以及用户举报发现,QQ音乐等18款APP疑似存在过度收集“短信”“通讯录”“位置”“录音”等用户敏感信息,万能看等9款APP疑似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京东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