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零售创业高峰,大概率会在生鲜品类,聚集着资本和创业者的智慧。
其实已经过去的这几年来,生鲜作为商业新风向,早就越演愈烈。“家门口500米内如何买菜”这件事上,诞生了许多区域化品牌,如生鲜传奇、钱大妈、朴朴超市、谊品生鲜等。
这些生鲜连锁门店在区域内有着高密度、高坪效和较强的品牌效应,用标准化的经营模式在传统生鲜小店和大卖场之间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也吸引了资本的大量关注。
除线下的连锁化门店,社区团购自2018年8月出现井喷式融资后进入全国范围内的疯狂扩张,短短几个月内在几十亿的资本推动下,从线上蚕食着社区生鲜零售的市场。
互联网巨头们当然不会无动于衷,阿里、京东、美团、苏宁等玩家也已相继进场。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他们没有止步于防御性的占位或是通过资本间接参与,而是将社区生鲜的相关业务作为战略重点推进。
这里所讨论的社区生鲜,泛指社区周边500米范围内的生鲜零售业态,包含到店、到家,以及O2O三种业务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成本投入、扩张速度、壁垒优势等方面差异明显,各家选择的切入点也大有不同。
全渠道、多维度,巨头卡位社区生鲜
作为互联网巨头,要说社区生鲜的先入场者还得是京东。早在O2O大行其道的2015年,京东在4月份就推出了到家业务,通过众包物流体系提供to C的生鲜及商超百货配送业务。
这是一种轻量级的切入方法,但京东并不甘于只做“跑腿”的。比起线下门店或前置仓,京东更希望发挥自己最优势的物流能力,而通过线下商家来实现仓储功能。
2015年8月,京东斥资43.1亿元战略入股永辉超市,并持有后者10%的股份。同年12月份,京东到家与永辉超市达成合作,借助永辉在生鲜供应链方面的巨大优势,京东到家迅速成为生鲜电商的头部玩家。
在这之后,O2O时代的生鲜电商死伤惨重,据媒体报道,2017年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平台中,仅1%实现盈利,4%持平、88%略亏,另有7%处于巨亏。
随着O2O泡沫退去,线上红利逐渐衰退,在生鲜电商的颓势之下,行业重心转向线下。区域型的社区生鲜折扣连锁店自二三线城市兴起,并迅速填补了家庭日常生鲜消费的空白。
阿里却在酝酿一个更大的局。
2015年3月,原京东物流总规划师侯毅投奔阿里阵营,创办盒马鲜生。次年1月,盒马鲜生在上海金桥广场开出第一家店,并成为“新零售样板间”。盒马之后,这种店仓一体,集线下生鲜、超市、餐饮,线上配送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从一线城市开始进入全面普及阶段,永辉旗下超级物种、京东旗下7FRESH、美团旗下小象生鲜、苏宁旗下苏鲜生相继入场。
这类新零售业态一般以中高档生鲜食材为主,覆盖范围为门店周边三公里。相对于社区生鲜,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一业态更类似于区域型卖场,但通过30分钟到家的配送业务,也能够基本覆盖社区生鲜的中高档需求。
这种差异化的定位和打法并不代表巨头们放弃了家庭消费场景中的日常即时性生鲜需求,盒马在2018年11月传出正在研发“社区菜场”业态的消息,侯毅在今年1月的一场活动讨论中明确表达了这种以“面销为核心的菜场形式的电商”很快将会在嘉定和上海市区落地。
据媒体报道,社区菜场基于盒马自有品牌日日鲜,采用自营+联营模式,商品结构接近现有菜市场体系,单店经营面积约为500-1000平米。
通过建设颗粒度更小的社区门店来覆盖社区生鲜赛道,盒马并非个例。以生鲜供应链能力见长的永辉早在2015年就进行了社区生鲜便利店(永辉生活)的布局。资料显示,永辉生活的生鲜品占比约为50%,线下以“1公里一家店”的高密度进行布局,线上以永辉生活APP+京东到家为入口,覆盖3公里范围内的30分钟送达服务。
无独有偶,主推“生鲜+日用”的苏宁小店也想要分一杯羹。自2018年1月在上海嘉定落地首店以来,苏宁小店在一年时间内已开出超过4000家门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苏宁小店已覆盖70座城市、20000个社区、6000万用户和15000个社群。
在苏宁的“3年2万家互联网门店”规划中,苏宁小店作为其最后一公里业务的核心布局,采用全直营方式,通过“便利店+APP”和“1小时闪送”提供针对消费者一日三餐的全品类服务,供应链则与苏宁易购和苏宁超市采购体系共用。
除了基于社区周边门店开展生鲜售卖及配送业务,2018年大热的社区团购也在巨头们的布局当中。与原生社区团购平台的业务开展方式不同,各家并未在社区团关键的“团长”节点上耗费太多精力,而是基于已有业务的渠道或供应链优势进行。
其中,阿里基于菜鸟驿站体系推出“驿站拼团”功能,以菜鸟驿站作为线下自提点,以电商拼团模式售卖商品;盒马以APP内的“盒社群”功能,由工作人员更新促销信息。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