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随着我国电商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简称《电商法》)落地,电商平台的概念,电商们的行为、责任等均被作了详细规定,曾经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微商代购也被纳入了监管范围。
近年来国内电商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网购,更有不少消费者热衷于“海淘”。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上)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经常进行跨境网购的用户达7500万人,全年度几近8800万人次。而在中消协12月26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2.4%的受访者表示在通过跨境电商购买商品时遇到过假货较多或真假混卖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售卖劣质产品是微商和直播平台等最突出的违法行为,在微商和直播平台等新兴网络交易平台遇到“劣质产品”问题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占比47.5%;其次是冒牌货和售后服务差等问题,占比分别为39.2%和36.2%。诚然,电商平台需要大力依法开展平台治理、净化平台环境;《电商法》的实施,旨在促进中国电子商务规范而可持续发展。
《电商法》不仅将微商、个人代购和以网络直播方式销售商品的经营者都纳入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范畴,还要求符合规定的电子商务经营者需要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通过各社交平台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可以不办理工商登记。需要办理工商登记也意味着以往以个人经营身份可以不纳税的好日子要结束了。据《电商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不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经营者们,在首次纳税义务发生后,后续也需要如实申报纳税。
并且,《电商法》还要求电商经营者“不得删除评价,避免误导消费者;制约‘大数据杀熟’,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默认勾选’被禁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经营者亦不得随意‘砍单’;押金退还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等。可以预期的是,以往充斥乱象的网购市场开始进入“洗牌期”,网络售假、虚假打折、假货次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都将被遏制,行业将逐步正规化。
虽然《电商法》实际落地的执行情况还有待观察,不过业内普遍认为,代购的管理成本和税务成本直接上升。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担心《电商法》实施后“海淘”的成本或将提升,降低购物的便利性。不过,笔者认为,《电商法》约束微商代购以及电商平台的一些行为,并非给电子商务产业“添堵”,而是为电商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也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环境。以往不少消费者在“代购”过程中,遇到产品质量、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有问题时,常因缺乏法律依据而难以维权;此外,一些电商平台或个体逃避税务、检疫等部门的管控,对国家的税收、生物食品安全等造成了危害。
《电商法》的出台,帮助消费者在网上买到更加放心的产品,因为所有的商品都要求有一个追溯机制,同时也要求当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相关平台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即消费者可以确保买到东西或者购买的服务是有据可查,有根可追的。应该说,在《电商法》启动后,假货、欺骗及掺假等不规范网销行为将难以为继,海外代购也将走向正规化,这对于优质商家及消费者双方均属利好。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王一鸣
搜索更多: 电子商务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