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社区拼购背倚微信社交生态,更具体的说是微信群工具,省去了地租、人力成本,采用预售模式,以销定采;与传统电商相比,社区拼购可以从原产地、工厂、大型中转仓直达社区,最后一公里由团长负责或者由消费者自提,降低了每单履约成本。
一年前,陈强的朋友们聚餐还会说未来社区拼购会爆发、继续下沉。而在昨天的一次聚会上,朋友们的话题却变成了下一个红利领域是什么。“没办法,红利就是这样,进来的人多,就不红了”。
本来是无地租、密集人力成本等压力的社区拼购,从鲜度到价格的竞争再到新鲜+低价兼备,这个过程在陈强看来是“痛苦的蜕变”,“太难了”。难的不是操作,而是这中间让他撑不住的成本。去年下半年开始,陈强的团队确立了以销定采的路径,虽然预售会让用户晚个一天半天收到货,但是成本降下来了,能让利给用户。而如今,比陈强更有上游供应链优势和仓配优势的玩家,为了争抢团长和用户,同时在鲜度和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谁都知道他们拿到了钱,不烧才怪”。虽然自己去年底就拿到了A轮,但是今年的资本寒冬,并未让更多投资机构看到陈强在当地数以百计“同行”中的独特优势。“没办法,我们也是在硬撑着”。
在陈强看来,社区拼购其实模式非常简单,平台、团长、用户三方,供应链、仓配、售后三件事,团长拉人头,价格撑门面,鲜度得人心……
而他没有看到的,却是巨头和资本上所押宝的背后模式变局,即,S2B2C在社交电商时代的落地。尽管陈强这样的小玩家还没有实力直接与上游顶级供货商面对面谈判,但是像永辉这样的玩家,能开出超级物种,能眼看着超级物种被盒马鲜生超越,同样能在社区拼购上下重注,更让陈强觉得“无奈”的是,人家还同时能“忍受”的起亏损。
当然,社区拼购并没有陈强所看到的这么糟糕,在这一“楼要塌”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暗藏着供应链变革和模式、秩序重构的机会。这或许也正是巨头和资本们看重的价值所在。
第一,社区拼购不会“死”。尽管小玩家会以被“收编”等方式退场,但是团长和社区居民的存量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不能过分高估三四五线用户对京东、天猫超市这样的生鲜B2C电商的接受程度。一个例子便是,尽管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的商品都早已能送达到镇一级,但是仍然成就了拼多多。
第二,社区拼购的“关系力”是其生命活力之所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网络时代,原本楼宇的间隔被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予以打破,以宝妈、夫妻老婆店店主为主的团长天然的与社区居民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社交语言,这种“共同生命体”让社区拼购如强力胶水一样将团长和用户粘结在一起。即便是某家社区拼购做不好推出了,团长和群内的用户资源仍然可以平移到其他的社区拼购平台。一言以蔽之,团长的邻里关系能力是社区拼购平台的生命力。
第三,社区拼购不止于生鲜,在更多日常刚需品类上还有增量空间。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区拼购平台从生鲜为主扩充到更多品类上,一个典型的品类便是“卫生纸”。可能你会想,左有阿里、京东、苏宁,右有拼多多,卫生纸的生意怎么轮到了社区拼购平台?其实,这就像啤酒和尿布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男人的购物篮里,买生鲜的用户自然而然有更多品类的消费需求,只要价格合适、品质有一定保证,加上团长的“推销”和“动员”能力,属于社区拼购的生意还是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但,也不要过于乐观。因为。如果不管萝卜白菜都往社区拼购这个“筐”里装,过于用力可能会功亏一篑,因为体验和时间成本会越来越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当某一天用户觉得社区拼购太繁琐、不聚焦,原本为了买点当地卖得少的水果的用户,可能就会离你而去。
总而言之,巨头的入场,小玩家的无奈和焦虑,构成了社区拼购的现实。看起来是模式简单的一种低门槛创业,实则是高墙正起、“围城”渐成。就在本文写作之际,忽闻位于成都的社区团购平台“鲜女果”宣布关停。
(来源:钛媒体 歌果马)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社区拼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