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牛逼地“挖坑”,要么悲催地“填坑”
著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人形容现下的餐饮企业是水大鱼大,但有一个侧写没有被描述出来,那就是“虾米”也多,而其定位,恐怕是大鱼们的“养料”。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有两个趋势先要铺垫一下:
1)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海底捞要成倍地增长,2018年开店数量据说要超过120家。
西贝现在已经200家店,2018年要突破300家。
喜家德在北京市场布局完成,要南下深圳市场。目前喜家德突破500家,这几年的开店目标则是冲着1000家店去的。
喜茶、奈雪也要在今年纷纷布局全国市场,据说是保有量基础上的2—3倍。
几乎所有品类内的头部品牌都要在2018完成矩形裂变。
2)弱势餐饮进驻商场,成本越来越高
去年开始的针对餐饮业的整顿,已经倒逼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将进入商场作为唯一的生存机会,也就是走品牌化路线。
但与之而来的是各种成本的成倍支出。虽说商场越开越多,但资源好的商场十分稀缺,同时,拿店拓铺不是说说而已,进驻商场本身需要各种“场外”招。
第一点,反衬出一个问题,资源是有限的,先占了,后来就不容易,这个就是企业的先发优势。
这可以用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来佐证,之前海底捞和巴奴的“鸭血”之争如果说是第一次对撞,那巴奴来京正面挑战海底捞已经让双方成为“对头”,一如美团和滴滴的正面刚。
第二点更为现实:商场就是个名利场。
太多自创品牌、餐饮小白们,为了进驻商场,忍着高房租呕心沥血,以为进去了就能不愁客人,于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点,结果只有剩下的位子。
而且,商场内的广告位全部都被人订光了。只剩下鸡肋位置的广告位,令人唏嘘。
雕爷牛腩创始人孟醒曾血淋淋描述过这个事情。
商场里每一个弱势品牌都在“补贴”强势品牌,因为“挖坑”和“填坑”的原理,商场永远不会用“中间值”租金来和你谈判,你要么就是当牛逼的“挖坑”品牌,要么就得当悲催的“填坑”品牌,没有中间路线。
结语:
有人说,我能避其锋芒,偏安一隅吗?
可以,除非你想做单店特色餐饮,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但想要站在高处,就不能忽视一条,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过。
在很多行业很多领域里都有“二八法则”,餐饮如是,即20%的人掌握80%的资源。那剩下的80%的人想要晋升成为那20%的人,就需要额外的努力和付出。
无论是企业做产品还是个人打造自品牌,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头部,永远是最重要的原则。
(来源:职业餐饮网 微雨) 共2页 上一页 [1] [2] 零售头条:海底捞赴港上市 澳拜客牛排撤出内地 起底张勇的海底捞资本局:百亿收入三成分给员工 海底捞确定赴港上市真的不差钱吗?正面临严峻挑战 解读海底捞IPO招股书:每天翻台五次 今年门店将翻番 海底捞赴港IPO 食品安全成最大拦路虎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