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最近貌似走到了历史关口,猩便利、果小美先后获得超过5亿元融资,京东、阿里、饿了么等巨头也纷纷布局,每日优鲜便利购融资2亿美元的消息,更是在创投圈炸开了锅,无人货架的战争在快速演变升级。
喧嚣的背后,尽管有资金和资源的强势注入,但每家货架公司本质上都会绕不开几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背后需求的真伪与大小,轻模式还是重模式切入,如何找到突破点,怎么样才能持续盈利?
友盒便利店创始人陈惠鲁、小闪科技创始人林孝毅、鲜喵网络创始人应向阳、便利客创始人孙亮,以及众海投资合伙人李颖,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以下5个主要观点:
一. 无人货架从写字楼数量、覆盖面积、用户人数三个层面去计算,均可验证为百亿级市场;
二. 无人货架正在从上游供应、中游物流、下游延展三个维度实现近几十年零售业的两大变革:更近的位置、更快的速度;
三. 轻和重模式的争议,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轻的。凡是涉及到物质需求,怎么做都是重的;
四. 无人货架的利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做挣钱的生意,就是要突破盈亏的平衡点,第二是做值钱的生意,那就需要资本的运作;
五. 对于零售行业,无人货架和当年的电商一样,触发了更高频、更及时的消费,并引导行业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1、市场体量到底有多大?
主持人:无人货架这门生意的需求和体量到底有多大?在现有体量的基础上,还有哪些扩容的方向?
陈惠鲁:无人货架肯定是百亿级市场,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推算市场规模:
一. 包含商住一体式公寓,北京有2000多栋写字楼,根据运营模型,货架的投放门槛是20-30个常住人口一个点位。正常情况下,一栋办公楼可以铺设50个点位,那么北京可供铺设的点位是十几万个。在这个基础上乘以20-30倍,就是全国的大致体量,也就是300万个无人货架;
二. 2016年,北京地区公布的A级写字楼面积是400多万平米。一个货架可以覆盖的面积接近于100平米,也就是说,在北京的A级写字楼场景,有4万个货架点位可以被开发。如果将A级写字楼以外的办公场所也纳入其中,那是这个数值的2-3倍,差不多也是十几万个点位。
三. 从人口去推算,全国有1.5亿白领人群,按照一个货架可以服务50个白领,要满足所有白领的办公室食品需求,市场的天花板同样是300万个,和前述的两个预估值相匹配。
一个货架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我这里的数据是,一个月的营业额2000块,减去节假日,一年大约是1.5万的流水。换句话说,按照无人货架的市场峰值,在全国有300万个货架成功落地运营,市场体量接近500亿元。
李颖:有需求,有体量,那这个业态往后如何去演进?我从场景角度提出一个方向。我们发现,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占有或者消费力分配,而是与消费场景有关。也就是说,同在办公室场景,流水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如何去抢占高消费能力的办公场景是第一步的关键。
林孝毅:还有一个方向是从消费者角度,从办公室到公寓,我们可能服务的是同一批用户。对这批用户而言,他们希望在办公场景之外,不管是到家还是到学校、医院、酒店,都有货架满足他的即时需求。也就是说,现在的无人货架,如果能在不同场景中延伸,体量能再跨越一个层次。
孙亮:无人货架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日本有560万台自动售货机,可见这个行业还是非常庞大和成熟的。用时间机器理论去解释,我们可以相信,日本、美国今天的样子,很大概率上,也会是中国未来的状态。
2、行业突破点在哪里?
主持人:结合无人货架目前的突破点,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做技术升级,一个是和物流、便利店等业态融合,第三是围绕产品、人群、场景去做延伸服务。各自的空间有多大的可能性?
孙亮:在我看来,过去十年,有两个大趋势是不变的:一个是从大卖场演进到便利店,再到售货机,货物离用户越来越近;另一个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7-11早期有仓库,后来为了实现快速配送,异地覆盖取消了仓库,流通过程中的停留点减少,速度也随之加快。
应向阳:某种意义上,无人货架正在将两种趋势推向极致化,可以从3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 在上游供应商,突破标品的瓶颈。在世界范围内,卖矿泉水、红牛是赚不到钱的,能靠卖标品挣钱的渠道一定是厂商直接参与的。
既然标品利润极低,无人货架作为新渠道、新终端,怎么去倒逼供应链,去做又能满足其独特性,又能保持一定利润率的非标产品?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一些在办公室场景下的消费品牌,比如自加热火锅,小包装坚果,果切沙拉,都是上游定制的方向;
二. 重构物流和供应链。在物流环节,就像饿了么或者美团过去催生了人人快递、达达这样的平台化配送公司。在未来,无人货架可能会催生更多同城派送的新兴模式,使物流密度和效率进一步血管化。
在这个过程中,以无人货架为代表的新零售供应链,不仅要与传统供应链相融合,更要起到反向重构的作用。就像做生鲜,如果供应链不重构,在旧有的供应体系下,我们不可能满足新人群的新需求。
三. 在终端形态,无人货架可能是下一个分众场景。和分众的模式相对比,无人货架场景下的人群不仅与其完全重合,甚至能和终端接触更长的时间,从曝光次数、粘性、转化率,以及停留时间,都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延伸。
林孝毅:还有第一个可能性,做更细颗粒度的运营,向不同的场景延伸。共享单刚出来的时候,被偷、被盗的现象非常多,现在大街上都是共享单车了,你还会去偷盗吗?90年代初,商超刚刚进入中国,盗损率高达30%。在我印象中,当时台湾的一家企业好又多来到中国,亏本很惊人。
当新兴的业态处于前期时,一定会向其他的方向去融合,所以我们看重的是,商业场景的原生价值,和延伸空间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同一个城市里,运营1万个点位的无人货架和100个便利店,两者的运营能力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维度去分析,你会发现,经营无人货架的企业只有具备更精细化、科技化的运营能力,生意才能打开局面。一旦形成精细化运营1万个点位的能力,再去线下收购其他业务就比较容易了。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线下的大的百货公司,包括一些大型商超,为什么要反向到线上找便利商谈收购?因为它们自身运营能力的颗粒度不足以兼并其他业态。而阿里巴巴或京东,却能够较轻松的向线下延伸,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降维打击。
也就是说,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细,比如把零售物流做的非常细,如果你连毛细血管都打通了,那么动脉和静脉,你是可以反向打回去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无人货架成资本眼中“香饽饽”:是虚火还是刚需?
无人货架这盘创业游戏 到底是什么模样?
无人货架战事升级 腾讯领投每日优鲜便利购
如果无人货架和外卖小哥结合 或许能起死回生
难以独立存活,无人货架的出路在哪儿?
搜索更多: 无人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