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店的也是在艰难度日。在咖啡店密度最大的城市厦门,超过2000家店中真正盈利的不足3成;杭州则是3成盈利,3成亏损。
有分析认为,同质化严重、咖啡品质不高是主因。但深层次上,过度饱和或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已跻身咖啡消费大国的韩国,人均年消费咖啡314杯,5000万人口,全年消费约157亿杯;中国人均年消费咖啡仅3-5杯,13.8亿人口,年消费总量约55亿杯,约为韩国的1/3。而中国的咖啡店数量已是韩国4.96万家的2倍,远远超出了市场消费能力。
从另一组数字中也可以读出这种过饱和现象。
伦敦国际咖啡组织统计显示,中国包括速溶咖啡、瓶装即饮咖啡、门店现磨咖啡在内的咖啡年销量在以15%的速度增长,但速溶咖啡一直是市场主力,占到70%;门店咖啡在全部销量中只占2%,而中国咖啡店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速却达到了28%。
当门店增速远大于消费增速时,亏损关店就是必然了。
活下来的,则必须为争夺客流、创造客流使尽浑身解数。
漫咖啡也不例外。
水深火热
“人们记住漫咖啡绝不是因为咖啡。”辛子相曾对卖空间体验的商业经津津乐道。
的确,在消费者评价中,漫咖啡的空间环境受到点赞,而其咖啡的口味和服务员态度频被吐槽。
布局初期,在中国市场以西式和本土两大势力为主的夹缝中,漫咖啡开辟出韩式咖啡的蓝海,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费者长期审美疲劳而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当好奇心冷却,消费者考量的就不只是环境了。
一位本土老牌连锁咖啡店创始人感叹:“咖啡馆本来就是慢生意,想在这行赚快钱的人,会砸牌子的。”
如果再清醒点,还应该意识到:靠创造场景来拉动咖啡消费,这本就是曲线救国,一味追求场景而忽略了产品,就舍本逐末跑偏太远了。
而事实上,跑偏的不在少数。很多商家宁愿花数十万元请专业设计师来设计、装修,却不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好一点的咖啡豆。
这最终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被消费者抛弃;要么被后来者模仿。
2014年,一名陕西安康的网友就忍不住吐槽自己的遭遇。回到家乡看到有漫咖啡还小激动了一下,进去后才发现,原来是山寨。
据说,这并非个例。行家称,无论是表面的装修还是提供的餐饮品,想一比一精仿漫咖啡并不难。
这说明漫咖啡还没有形成市场壁垒。而垒起护城河的关键,依然离不开以咖啡品质为核心,由管理、营销、产品和服务构建的品牌综合影响力。一如星巴克。
不过,以目前形势看,即便如此,漫咖啡也未必能过上舒服日子。只因树欲静而风不止。
尽管中国咖啡消费增长低于咖啡店增长,但15%的涨幅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倍,各类巨头对这个市场早已垂涎三尺。
同行中,在中国已有3000家门店的星巴克,仍在以每15小时就开出一家新店的速度扩大版图,并将在华合作方股份回收,全资控制中国市场,意欲向精品咖啡进阶;COSTA如出一辙,将中国南方市场转为全资直营。
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以及一些中式快餐开始推出现磨咖啡,跟咖啡店抢生意;甚至电商巨头亚马逊也推出线上咖啡馆,汇集了2000多款咖啡相关产品。另一边,以质馆咖啡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咖啡馆则正在崛起。
其余两种业态也是步步紧逼。
瓶装即饮领域,星巴克与康师傅合作,联手推出4款产品,将大面积覆盖超市、便利店及电商;可口可乐公司将海外即饮咖啡饮料销量第一的乔雅(GEORGIA)引入了中国市场;娃哈哈也带着猫缘咖啡进场参战。
速溶咖啡领域,越南咖啡巨头中原咖啡集团宣告,将带着G7一系列“网红”速溶咖啡全面进军中国,明年将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旗舰店。旗下还有咖啡豆、咖啡粉、咖啡馆。
……
咖啡馆业态原本10万家店争抢2%的市场已是在自相残杀,如今汹涌局势下更是被重重围剿,陷于水深火热。
面对全方位挤压,漫咖啡们如果不尽早做出改变,未来的日子将越来越难。
(来源:华商韬略 王中美)
共2页 上一页 [1] [2]
精品咖啡市场受资本青睐 国产品牌获1亿元投资
白小白挂耳咖啡登陆苏宁众筹
阿拉伯王子咖啡 让生活更尽情更尽兴
星巴克咖啡的含糖量有多少?结果很惊人
北京最大熊本熊咖啡厅落户王府井apm购物中心
搜索更多: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