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超市、便利店和生鲜的问题。这两周正值财报季,很多公司都发了业绩,其中不乏一些超出了预料的数据。但是若把一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分析,也能看到一些行业的变化。
永辉超市最近算是比较火热的讨论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资本市场的热捧,也因其在零售的探索和战略也走在了前列。再加上最近连续一段时间的业绩报告都很不错,很值得作为研究标的。另外就是诞生的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以及网红App拼多多,也引发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生鲜的思考。以下是个人的一点分享。
10月31日永辉超市发布了2017年三季度业绩,营业收入达到150亿人民币,销售额同比增长20%。季度净利润2.9亿人民币,营业利润率2.2%,净利润率2%。对比去年三季度营业利润率的1.5%和净利润率的1.1%,其盈利能力在提升,同时销售额能有20%的增长着实不易。并且从2013年以来,大部分季度的销售额增速都在20%以上。
众所周知在传统超市界,有“生鲜赚流量,电器赚销售,个护和化妆品赚利润”的说法。但是永辉超市里,单价低的生鲜占据销售额的45%,同时,盈利和销售都在稳定上升。在渠道变革,零售环境竞争分外激烈的时代,这样优秀的财务数据建立的根基是什么?
三季度的业绩报告没有具体的运营数据,我们翻看之前几年的半年报和年报会发现几点:
1.稳定的毛利率,生鲜毛利率甚至在上升。
2.稳定上升的合计坪效和稳定下降的合计租金。之所以叫“合计”,是永辉超市几种超市业态下的综合坪效和租金,由社区店、卖场、大卖场(后被综合成红标店)和Bravo(后被记为绿标店)共同组成。
3.几大业态中着实蕴藏着的机会。
4.供应链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超市的增长点和商业地产密不可分
关于毛利率,永辉的生鲜毛利率达到了13.4%,去年同期13.3%,前年同期12.8%,而生鲜的销售额同比增加了15%。属于量价齐升的现象。这主要原因是永辉的绿标店(Bravo)的销售额占比增加,今年上半年为8%,而去年同期只有4%。如果看销售额增长,Bravo店分类总销售额同比增速一直在100%以上。大规模开店功不可没,但是月均坪效也在以双位数上升。
这一方面体现了商业地产的头部效应。在商业地产圈不再迁移的城市,有效的商业地产位置尤为重要,而能霸占住位置开店就能发挥规模效益带来的议价能力,以及高效的供应链所提升的盈利能力,使得别的精品超市很难达到一样程度的效率,也就很难提升坪效,自然就无法付出更高的租金抢占好的地理位置。另外,在需求层面,消费升级使得高单价产品被广泛接受,这也是精品超市量价齐升的原因。
因此在需求大环境升级的消费风口,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永辉是垂直一体化采购,生鲜供应链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效率最高,可以帮助其占领有效商业地产位置。绿标店的特点是单价高,需要商业地产的流量支持。但是有效商业地产的位置是有天花板的,开店总有开完的一天,那么下一个机会在哪里?我认为是社区店。
多业态发展下蕴藏的机会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坪效,会发现永辉坪效最高的业态其实不是绿标店的精品超市,而是社区店,2016年年报里达到了2243元每平米,但是同比2015年略有下降,2015年是2308元每平米。那么为什么社区店的坪效要高过卖场,大卖场,甚至是单价更高的精品超市呢?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讨论了711的策略,即高频商品,实现小面积,高周转,低库存。这里最能见识到供应链的威力:
1.提升盈利能力:提升盈利能力的案例我们之前也写过,比方说Zara一年周转四次,H&M 一年周转三次。每件衣服3%的净利润,那么反应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年化12%的净利率和年化9%的净利率的区别。那么反过来讲,如果一家便利店一周进货一次,另一家便利店一个月进货一次,如果年底的净利率一样,那么送的频率快的便利店卖的东西会更加便宜。这也是刚需和高频商品核心竞争力。
2.提升销售额:这个道理很简单,送的频率快的便利店,一定店里的库存面积小,因为库存都在途中,不用存一个月的商品去卖,我存一周的就可以了,那么就可以大幅提升销售面积。若再加上对品类销售统计详细,对需求敏感,那么这家便利店的销售额和普通的完全是两个级别,不可同日而语。 共2页 [1] [2] 下一页 丹麦131年王牌超市独家上线 为网易考拉“新消费”打Call 131年丹麦高端超市Irma独家上线网易考拉 西班牙Lidl超市一经理提前上班 因擅自加班被开除 没有等到双十一,欧尚超市提前开战 衢州万达广场12月15日开业 永辉超市、万达影城等进驻 搜索更多: 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