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布鲁克林,一个各国移民集聚的地方,有一家社区杂货店(grocery store)叫做Pamela’s Green Deli。女主人(经理)Pamela在这里开店近30年,店内除了卖食品及日常用品,也提供早餐(三明治)。Pamela对于来买东西的社区顾客非常熟悉,和他们好像朋友一样。她的女儿,Diana Rodriguez,6岁起就在店里帮忙干活,熟悉这里的顾客及环境。她希望自己在大学毕业后,能像她从多米尼加移民美国的爸爸妈妈那样,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社区副食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像Pamela’s Green Deli这样社区杂货店,在西班牙语中叫Bodega。这种小店在大纽约地区就有1万家。它们通常会开在美国大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及移民聚集地区,既是当地居民市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社区服务,也是不少移民(比如多米尼加、波多黎各、中东)在美国赖以自立、存活下来的重要经济形式。
但最近有一家来自硅谷的创业企业说,我们要砸掉这些杂货店的饭碗(原话也许不是这样,但意思是这个),而且我们取的公司名字就叫Bodega!
2017年9月13日,由两位前Google员工Paul McDonald和Ashwath Rajan成立的创业企业Bodega,在加州正式投入市场试用。这是一个智能化的无人售货柜,5英尺宽,2英尺高,里面存放一些常见的非冷藏食品及日用品。购买者用专用app可以打开柜门,选取自己要买的物品,柜内的摄像头及扫描仪自动记录所取物品的价格,然后购买者预存的信用卡会被相应自动扣款。
初期,这些智能货架会摆放在公寓楼、办公大楼大堂、健身房等公共场所,然后再逐渐渗透到各个社区。公司已从创投行业巨头如First Round Capital、Forerunner Ventures、Homebrew那里获得了天使投资,并且拿到了来自Facebook、Google、Twitter和Dropbox一些高管的个人投资。
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创业主意,不是吗?
直到这个公司在Twitter上激起了民众的反感及抱怨,Bodega一时成了热门主题标签。大多数的发言认为,这个有替代传统社区杂货店(Bodega)打算的创业想法,对依赖小杂货店生存的中下收入人群,尤其是移民,是个经济打击,而且这种所谓的新零售形态,会破坏街头小店长期形成的社区感及凝聚力——因为一旦这些机器遍布各处,买家将只会匆匆来去。长此以往,社区感将逐渐消亡。在民众的激烈反对声音中,以下这位的Twitter发言具有代表性:这不是什么智能售货盒子,而是一个分化社区的贵族盒子(gentrification box)。
在Twitter的反对声浪掀起之后,CEO McDonald赶紧出来辩解说,公司从来没有要把传统的社区杂货店取而代之的意思,但社会上的坏印象已经造成了。有人表示,会坚决捍卫传统杂货店的生存,并会和这家初创企业死磕下去(fight to the death)。
致力于打造无人售货柜的美国创业公司Bodega,在美国网民的激烈反对声中,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好形象。创始人的回应也并没有挽回大众的心。而Bodega公司目前已经停止了接受采访。美国新零售的第一把火,就这样要歇了?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无人货架也是最近很火的一个新零售模式。领蛙、老虎快购、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等一批新兴创业公司涌现,BAT、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对这个行业虎视眈眈。这些无人货架公司所用的技术,与美国Bodega的差不多,但区别在于目标市场。它们主要用于办公室而不是社区场所。这种定位策略,并没有消灭居民社区小店的意图,所以在中国社会没有遇到大的反弹,总体反应正面。
技术革新与社会影响
同样是无人货架的新零售模式革新,技术差不多,为什么美国的Bodega公司遭到嘘声一片,而中国的却波澜不惊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加拿大社会学家Andrew Feenberg关于技术与社会的理论——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技术的批判理论)找到思路。
提到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些灸手可热的技术趋势,你会想到什么?是否是毫无表情、没有感觉、立场客观的的机器与算法? 其实,这只是表象。Feenberg的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并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neutral object),而是会带有自己的价值观(values)及价值偏好:因为每项技术(比如无人货架)不是来自真空,而是有其对应场景(context),包含三个维度:who(谁开发的这项技术),why(为什么开发这项技术),以及how(这项技术会有何运用)。
既然技术本身就不可避免带有价值取向,所以Feenberg认为,可以通过对技术的设计(改变who,why,how维度),来传递实施技术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从而传递相应的社会影响。
例如,创业公司Bodega两位创始人McDonald和Rajan在设计他们的新型无人货架时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是为都市生活中的部分人士带来方便快捷的购物,所以它的技术实施是直接进入社区的。至于如何通过零售业态加强社区凝聚感,并不在二位(估计也不在投资人)的价值取向中。所以他们忽略这个需求也不意外,尽管这样做的社会效果是遭到了民众的反弹及抱怨。
在宏观层面,Feenberg技术批判理论的指导意义是,每个社会都有其主流价值观。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忽略了相关考虑,可能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左。 这样一来,技术本身的科学价值再大,也可能受到质疑挑战,难以尽情释放效果。
技术狂潮下的社会迷思
最近两年,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轮新的技术高潮,各种新趋势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如不断迭代、百花齐放的智能手机,大数据存储及分析,云计算,新零售,无人售货,电动车,无人驾驶,物联网,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干细胞,基因检测,区块链……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风险投资大举入局,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追逐加剧,各地政府也争相建设高新科技园。这种对高科技近乎迷信的热忱,已经开始渗透进基础教育,有的幼儿园已经开设编程课程。前美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Eric Cantor甚至宣称,未来掌握编程技能的重要性,将与学习语文及数学等同。
看样子,强大、无所不能的各项技术将主宰未来,成为世界的救星,or will it?
以下运用Feenberg技术批判理论出发,笔者分析4个与个体或社会息息相关的技术运用案例,重点聚焦技术的设计价值取向及其社会价值影响。
案例1 技术:网游(手游)
设计价值取向:追求玩家的投入度,满意度
社会影响: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网游对成年人工作的影响不容小觑。2017年7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Erik Hurst及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从2004到2015年,美国年轻男性(21-30岁)的每年平均工作小时减少了203个小时(下降了约12%)。与此同时,这个群体的玩网游时间增加了45%,达每周5.2小时。Hurst的深入分析认为,功能更强大、更好玩的网络游戏,影响了美国年轻男性的工作意愿,及工作时间投入。
共2 页 [1] [2]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前有自动售货机后有无人便利店 为何无人货架火了?
无人货架进驻千家企业:扫码付费靠自觉
探秘无人货架创业:东西偷了良心过不去
零售头条:新华都与阿里合作 阿里入局无人货架
便利蜂入局办公室无人货架 将产生下一个摩拜单车?
搜索更多: 无人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