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网消息:亚马逊搞了个概念性的无人商店Amazon Go,恰逢在中国便利店成了“新风口”,于是探索无人便利店的人多起来,形成了一股新的“淘金热”。
以笔者的孤陋寡闻,也听说了好几种:如高鑫零售研发的缤果盒子,互联网企业wheelys投入的Moby店,居然之家搞的EAT BOX……
据说有的自建了营运系统、对标跨界经营,有的能够自动驾驶、自动送货,有的支付甚至无须手机……
对零售新技术的发展、新生事物的问世,我们应予关注、欣赏、包容,毕竟AlphaGo打败人类的世界冠军,AI技术也被视为最有可能替代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人工智能与零售的结合,的确有可能孕育出全新的零售形态,有可能改变甚至颠覆现有的零售生态。
但是,如果只是作为一门生意,至少在现阶段,需要非常谨慎,审慎投资,不宜盲目跟风。市场如战场,讲究的是接地气,领先一步半步可能是“先驱”,但抢跑二步三步就可能成为“先烈”。
笔者感觉,极具科技范儿的无人便利店无疑自带光环和流量,噱头十足、颜值很高,有可能成为“新风口”,吸引大批风投,但它不可能成为零售的主流,最多也只是一种补充,而且,至少在现阶段,要赚钱很难。理由如下:
首先,技术还不够成熟
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应该经过反复试验、可行性论证,目前的无人便利店可能还是一种“临床试验”阶段。
如果技术足够成熟、完美,亚马逊的Amazon Go为什么不大规模铺开?人们看好它,可能更多的是对未来的预期。
在围棋领域,AlphaGo的确一再打败了人类冠军,但这并不代表AI技术可以全面战胜、替代人类,在零售场景中,一些人类习以为常的简单细节,在机器那里可能异常复杂。
比如,有的无人便利店有进店人数的限制,人一多就分不清谁已结账、谁未付款;有的有购物数量的限制,超过上限就不能结算;据说某店几人进去之后,商品一片狼藉,机器的自动维护能力不如预期。
还有,商品损耗如何防范?会不会有人利用技术漏洞偷走商品?这可能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却是现实的问题。
至于人店交互、自动驾驶,笔者认为那画面恐怕不怎么好看。好像日本的机器人是做得最好的吧,但与人交互也常常答非所问,商店与人交流,恐怕与购物网站的自动客服差不多吧。
至于自动驾驶、送货上门,目前好像只有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拿到了上路牌照吧,你想送货,交警让上路吗?小区保安会让你进门吗?
其次,成本过高
发展无人便利店的初衷,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降低成本,但在现阶段,这个目标还很难达到。
据说一间20平方的无人便利店需花费成本20万元,平均每平方10000元,远高于夫妻店的1000元、便利店的2000元和7-11的4000元。
如要实现“即买即走”,还得使用无线射频技术,据说嵌入的IC标签,单价每个1元左右。这对客单价仅十几元、二三十元的便利店,难以消化。
据说每5个左右的无人便利店就需1名补货员维护,如此看来,“无人”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只是减少用工,人工成本依然存在。
而且,无人便利店也需要租赁成本——你总得找地方安置它。
无人便利店的最佳安置点可能是校园、医院、高档小区,这些地方寸土寸金,土地租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再有,无人便利店必须有强大的后台,系统维护、人工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共2页 [1] [2] 下一页 无人便利店被资本热捧 会是实体零售终结者吗? 无人便利店能走出试验田吗 居然之家也来跨界无人便利店?听听负责人怎么说 无人便利店蹿红 七张图告诉你市场有多大 无人便利店三天数千人体验 引起轰动 搜索更多: 无人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