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桎梏
便利店争夺战的第一枪打响在2013年的山西太原。
该年4月,1号店与山西美特好超市联合推出的1号店美特好旗舰店正式上线,而京东零售O2O标杆的唐久便利店也位于山西太原,这被视为两家电商平台在便利店(商超)领域的第一次贴身缠斗。
在太原之外,更多的合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阿里战略入股银泰商业,京东联手万家便利店,支付宝和拉卡拉则选择了帮助便利店提供方便的线上支付。
这正是便利店最初的的好时代,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26个城市的便利店门店平均增长率为30%,普遍高于传统百货及大型超市的开店速度。
原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现盒马生鲜创始人)曾对腾讯科技表示,便利店是本地生活中最接近消费者的,便利店的库存也最接近消费者,服务方面可以做到随时送达,这种业态对于电商企业涉足O2O来讲是最适合合作的。
不过京东和1号店的竞争最终不了了之,首先是1号店卖身京东,双方实质上已成一家。更关键的是,据腾讯科技观察,无论是唐久还是美特好,跟常见的便利店并没有任何不同,曾经描述的线上线下结合所见不多。
便利店领域仍处于最初的竞争阶段,全国将近10万家便利店中,没有一家便利店连锁品牌发展到全国性规模。
在5月10日举办的2017中国便利店大会上,主办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销售达1300亿元,但区域性明显,全国布局尚未出现。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便利店品牌已经超过了260个,2016年数量达到9.8万,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1181亿元同比增长13%至1334亿元。不过相比数量和销售额的明显增长,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仅有4%的增长,由2015年的3576元/店/日增长到2016年的3714元/店/日。
根据统计,7-11、苏果、好德/可的、唐久、快客、全家这些知名便利店品牌的门店数量占比分别为均为百分之三四左右,剩下41.5%的占比为非知名连锁便利店。
从地域分布来看,便利店在主要区域的门店数均超过总门店数的50%,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吕晃表示,便利店的密度跟人口的密度有关系,一个城市如果能够达到5000元人民币的家庭收入,并且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便利店就会有发展机会。吕晃认为,便利店相对比较分散,企业所在地主要是一些省会城市,但是现在这样的发展还谈不上规模。
便利店拒绝成为电商附庸
在太原的便利店博弈中,电商一直占据了主导位置。以美特好为例,其全部由总仓进行发货,门店只是物流的站点,库存没有进入到配置体系中。在O2O中,没有引入LBS定位,无法实现门店配送的最优化。配送全部通过总仓由专车、专人进行配送,实体店仅仅承担的是物流站点。
在美特好与1号店的签约仪式上,美特好集团董事长储德群甚至表示:“美特好已经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是专门为了1号店美特好官方旗舰店成立的。美特好希望自己的门店能够承担主要的送货和顾客上门取货的责任,未来会开设更多的站点来服务太原顾客。”
但这样的情况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据腾讯科技了解,在电商平台和传统渠道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互联网企业,一些传统零售渠道正在沦为电商平台的提货点和物流通道。
举例说明,在京东的体系下,便利店变成一个商品配送的节点,服务于便利店周边的用户,理想状态是用户下单后15分钟送达。在支付宝的支付合作模式下,用户支付场景快速、方便,免去了使用现金的种种麻烦。
但对于便利店来说,这种模式无异于为电商平台打工,便利店沦为电商平台广告展示店甚至配送中的一环。
更多的便利店选择了拒绝和电商直接合作,某国内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向腾讯科技表示,曾经跟天猫以及京东谈过多次但最终没有达成合作,原因是佣金太少,“便利店可以帮助电商平台解决落地问题,但得到的回到还不足人力成本。”
在该人士看来,接入电商的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他的应对方法则是加入更多的增值服务:各种缴费、代售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甚至还想在未来引入自己的早餐服务。
便利店和传统超市、百货相比更不怕电商的冲击,这是因为其服务时间的灵活,便利零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应急需求。而网络零售对商品的成本、利润也有其边际极限,网络零售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便利需求。
便利店主们在应对电商冲击时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这些便利店正在想办法展开反击。最简单的应对方式是,不拒绝任何一个电商平台递来的橄榄枝。据腾讯科技了解,很多便利店主都表示跟多家电商平台都在合作。在他们看来,这些电商平台反而能够成为便利店天然的仓库和物流配送中心。
(来源:腾讯科技 孙宏超)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中国连锁品牌便利店近10万家 电商巨头已无法打败
色拉成日本便利店争夺目标?罗森要腾一层货架卖它
2016年连锁百强超市增速仅为便利店1/10
《2016年中国连锁便利店排行榜》
南京中央商场多业态发展 初涉便利店和孕婴童市场
搜索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