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来自十八线小城市并在一二线城市上大学及工作的90后妹子,我为什么极少买国产化妆品以及进化妆品专营店,这要从我的护肤观念养成史开始说起。
从高中起养成护肤观,本土品牌没参加?
我想,大部分国内90后的护肤观养成都在15-20岁之间,那时候在超市买了人生中第一支自己专用的洗面奶,或许大部分人都买的是可伶可俐的磨砂款?然后被它的高清洁力弄得刺痛甚至皮肤变薄。
事实上,在上大学以前的人生中,我并不是没有接触过化妆品以及专营店,小城市的商圈里有不少以品牌专卖店为主的专营店,在跟着妈妈购物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不少国货化妆品,并潜移默化地将它们看做大人才用的产品。
直到来到大学所在的一线城市,在受到来自天南地北各种阶层的同学的护肤观念熏陶之后,我终于开始认识到护肤的必要,并且毅然将开启新世界的第一站选在了与家乡的专营店氛围截然不同,并在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屈臣氏。
事实上,作为在信息化时代成长的大学生,我在进屈臣氏之前已经通过翻阅各种豆瓣、论坛的护肤帖子,在小本子上记了不少品牌。然而,或许第一次进屈臣氏的学生们,最后的结局大多是被屈臣氏的BA忽悠到提出来一堆自有品牌的产品,然后在之后不断刷新的品牌意识养成中将它们淘汰掉。
当然,不可否认屈臣氏的BA还是帮助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护肤体系,但至此之后,我对于品牌、单品甚至护肤步骤等知识的吸收几乎全部来自:
网上护肤小组的帖子甚至网红达人的推荐、同学好友的口碑推荐,以及不定期在逛商场时对新品或者新品类的了解。什么,你说电视广告?我想它说的效果就跟方便面袋上的图案一样美好吧?
很显然,不管是在一线城市的商场认识品牌,还是在屈臣氏中发现小众新兴品类,或是通过颜值高又多金的网红种草,我脑海中不断构建的护肤体系,几乎全是由外资品牌组成,而国货护肤,就或多或少地因为主力渠道与年轻人的偏离,以及在营销层面,通俗的说就是“种草”能力上的缺失,没有太多参与到我以及许多90后的护肤观养成中。
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护肤观构建点的价格以及品牌定位,都在不断上升。 共2页 [1] [2] 下一页 情趣用品商“双11”战报:广东人买得最多 90后成消费主力 白酒企业突围年轻人市场 吸引90后不能只靠扮嫩 修正美添白—90后修正微商第一才女佳爷 讨好年轻人 潘婷拒绝被90后看成是“妈妈用的牌子” 万达推出锦华品牌吸引“90后” ,拟2020年扩至160家酒店 搜索更多: 9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