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海外市场需求下滑、国内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应对更多外部竞争……如何在压力和困难面前寻找机遇和动力,是纺中国织服装行业的急迫诉求。
早前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饰企业在经历各种探索后选择迁移工厂,而这又分化为两种,一种是往劳动力多且薪资更低的内地迁移,而另一种则是往选择“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后者主要基本上都是出口加工型企业,外单比较多。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因为过去美国、欧盟等国家对我国都有配额限制,所以当时为了规避配额,有一批企业就到东南亚去建厂,但是那个时候,台资和港资企业比较多。这也是中国企业去东南亚建厂的第一个小高潮。
第二阶段是2009年开始至今。2009年以来,国内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为了降低成本,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就纷纷去了东南亚建厂。这些出口型企业除了应对国内的成本的提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棉花的问题。东南亚的棉价比我国棉价低,所以这一点也吸引了一部分企业去了东南亚。
可见国内的纺织服饰企业“走出去”已有多时。不过,即使到了第二阶段,有实力走出去的也都是一些在行业内排名靠前的有资金的大型企业。
这些“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是在沿海地区,基本上都是出口型企业,接单以外贸为主。 他们走出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其中包括土地、劳动力、原料等生产要素的成本。而这也是国内目前所有纺织服饰加工工厂会遇到的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认为纺织企业“走出去”建厂既是进步也是挑战。他指出,如今“走出去”纺织服装工厂多是到东南亚去建厂,这些类型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我们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去,这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种进步。但目前纺织企业到东南亚去建厂还是一种被动型的“走出去”,中低档订单大量从中国流向了东南亚,我国纺织品出口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但此前不少去东南亚建厂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让不少没有实力和大企业一样直接同当地政府谈判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首先是东南亚的投资环境。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国家领导人经常更迭,其经济和吸引外资政策也随之改变,这种政策的不连贯性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的开展,同时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 其二是劳动力素质问题。纺织行业尽管是民生基础行业,但是对于生产工艺、技术设施、质量控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纺织企业的发展壮大。第一财经记者此前在采访不少企业中也了解到,不少加工厂负责人表示,东南亚地区只能完成较为初级的加工,如果是精细类的服饰制品,还是需要再国内完成。 三是基础设施问题。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不是很发达,因此,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特别是在物流、交通、电力等方面对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015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呈现量价双降。而在艰难走过2015年后,国内的纺织企业面对形势更为严峻的2016年,根据前三季度的数据判断,2016年出口下降的局面已定。高勇指出,尽管现在的政策是保持内需,但是出口不能不保持。从订单上我们还要争取,我们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还要保持住。
无论如何,如今“走出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则是政策性的支持。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正式起航。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于纺织服装企业可以有更多更广的发展路径和版图:到非洲种棉花、在东南亚和南亚建加工基地、铺设海外物流网络……通过整合“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贸易投资促进部副主任刘耀中认为,“一带一路”将会有效降低我国纺织产业在周边国家布局中的成本和政治风险,同时还能挖掘更多的贸易潜力,为企业国际化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这让原本尚持迟疑态度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变得积极而开放起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也鼓励当地企业选择抱团的在“一路一带”沿线开厂设园,通过政府与政府的对接,设立引导资金、落实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为纺织服装企业落户提供有效保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走出去和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走出去”时要注意计算综合成本,发挥投资目的地的优势。(第一财经 刘晓颖)
杭州前8个月纺织服装出口145亿 同比增3.1% 新疆哈密“放大招”争取纺织服装厂西迁 纺织服装业四成公司净利下滑 79家存货合计814亿 中报渐入尾声 23家纺织服装公司三季报超九成预喜 传统纺织服装业遭生死大考 男装企业业绩下滑严重 搜索更多: 纺织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