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质量安全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两者在市场中的交锋产生一个新群体-职业打假人。据了解,部分商报企业每年要面对数千件起职业打假索赔起诉事件,支付上百万元的赔偿金,同时工商执法部门将超过80%的精力用于应对职业打假人提起的行政诉讼。
近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发布,第二条规定显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条例的表述引发社会对以牟利为目的职业打假人行为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目前职业打假已经是一个形成系统的行业。北京尚左律师事务所毛伟旗律师透露,至少有1500职业索赔人活跃在北京,其组织化极强,还包括法律从业者和专业技术人员,部分成员专业水准超过执法人员。此外,毛伟旗提醒企业,职业打假行为人经常通过新媒体推广商品不合格信息,造成消息流通速度快,企业应该坚持公开对证,减少私下和解。
谈到职业打假人对零售商要求索赔而造成的损失,企业都异口同声。大润发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数据统计,大润发门店每年发生约2000起职业索赔事件,平均每天就有7起事件出现,尤其近期发生的频率增高,事件集中表现为商品单价3-4元,索赔者分别进行10次以上的购买行为,每次要求1000元赔偿,一天内便能得到上万元的赔偿金,公司每年需支付上百万的索赔金。此外,阿里巴巴法务部工作人员表示,“职业打假人的一些行为是在抠字眼”,商品并未出现破损、质量问题,但宣传标识存在一点偏差,或者质量高于信息标识,这些人依然要求商家给予3倍赔偿。
华润万家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总监江红称,有的工作人员为息事宁人,选择向职业打假人妥协并支付“保护费”;有些企业被告到法院,应对诉讼,如果败诉还需承担赔偿金,“商品真的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我们被罚得倾家荡产是应该的,但职业打假人的行为是恶意敲诈,必须要严正对待”。
对此,生产商、品牌方也有不小的压力。帝亚吉欧(上海)洋酒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透露,案件处理要经历数月甚至更久,商品全部下架,这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公司需要提交很多资料来澄清事实,这会分散很多经历,就算最终公司胜诉,职业打假人不会有任何损失”。
但也有建议企业规范运营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认为,法律、社会都认可在商品交易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一些打假行为存在正面价值,并且任何有关消费者权益的争议都是可诉的,“商品确实存在问题,让一些人有机可乘,但法律也需要明确商品生产、进出口的多层标准”。北京商报讯(记者吴文治 实习记者 王维祎)
双节钜惠 看掌合天下如何掌领商超未来 “莫兰蒂”致厦门零售损失3亿 九成商超已正常营业 前员工爆加多宝高管离职工厂停产 商超减少采购 商超之战:天猫超市战赢京东超市的三大赛点 卜蜂莲花重庆陷关店疑云 传统商超业转型弥艰 搜索更多: 商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