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百货盈利模式太老旧
百货业的趋势又是怎样的?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称,从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出现中小型百货店倒闭的情况,而后,大型百货店也开始倒闭。外资百货店也难逃倒闭的厄运。关店数量较多的外资百货品牌有百盛百货、日本的华堂商场、港资的novo等。
购物中心化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大背景,便利店、仓储会员店、电商等新兴零售业态也在不同层面分流了消费,尤其与百货的经营范围产生重叠,从价格、服务、业态丰富度、购物体验等各方面向百货店的传统优势发起挑战。百货企业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转型之路也已走了多时,“购物中心化”便是重要一步。
以百盛为例,今年1月,百盛与韩国衣恋集团合作,百盛优客城市广场开业;今年6月,百盛旗下的青岛金狮广场开业,标志着百盛开始进军中国购物中心领域。百盛商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百盛商业转型,不仅是零售概念的转变,而是综合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购物中心、汇聚时尚生活元素的百货店及cityoutlet等全新变革。
目前,百货业主要转型方向是购物中心、电商和深度自营,而在利润率方面表现出的“回暖”,更多的是搭载了购物中心和电商的概念,为公司获得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济南振华为例,从2014年起便开始“购物中心化”,引入多个快时尚品牌,增加健身房、餐饮等体验式业态。
自营和触网是转型共识
除了购物中心化,百货们转型还有两个共识。汉博商业研究院院长张海勇分析,其一便是扩大自营业务,开发自有品牌,不过目前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对比国外百货高达90%以上的自营品牌和自有品牌,国内百货的可为空间还很大;其二则是,建立线上销售平台,自建或寻求战略合作都被提上日程,然而并不是每家都获得成功,即使有业绩体现,也远不及线下。
《蓝皮书》分析,要鼓励百货店探索改进传统的盈利模式。顺应业态变革潮流,百货企业积极转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线上线下(o2o)融合互动。
《蓝皮书》称,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过度开发商业地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伴随新一轮五年规划的启动,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审慎开发商业地产,防止再次形成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甚至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的开发热。既要避免“大干快上”式的一哄而上,更要防止“风卷残云”式的一哄而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分析,百货店倒闭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盈利模式存在致命问题。目前,我国百货店的盈利模式基本是百货企业作为“二房东”,收取租金,同时采取联营分成方式,从厂商的销售额中抽成,大部分百货企业的自营商品比例在10%左右,一线百货企业毛利率也仅为20%左右,这比国外同行低出一半左右。
竞争加剧,同业过度竞争,加上快速崛起的电子商务的冲击,是造成百货店倒闭的致命原因。有关调查显示,仅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商业设施净增合计面积就比2年前增加了80%,达到5.6亿平方米,显然,如此多的商业设施无法在短期内被市场消化完毕。
(来源:济南日报 记者:焦小超)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线上线下互通 南昌传统百货业大刀阔斧转型 加强互动体验 这个中秋南京百货业打了个漂亮仗 关店潮、频裁员 全球百货业何时挺过阵痛? 百货业的转型点在哪儿?天虹商场是这样做的 今年台湾百货业绩整体衰退 服装集团纷撤出 搜索更多: 百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