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重庆主城区有13个大型商业“洗牌”,其中包括3个购物中心和10家百货商场。而这10家百货商场,更是有7家转型为购物中心,另有3家关门停业。
另一方面,在重庆解放碑,杨家坪,观音桥等传统商圈中,购物中心正逐渐取代百货商场,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近两年新开业的东原新新PARK,华润万象城和龙湖时代天街等购物中心,更是成为各自所在区域客流量最大的场所。
购物中心为什么能成为商圈主流?未来商业会向哪些模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戴德梁行重庆公司总经理江冰河接受了乐居专访。他认为购物中心是百货公司的升级,也是城市发展和消费者提档的产物。购物中心里的体验式业态对商业人流的带动、业态的丰富、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甚至租金的提升都有直接作用,同时也对实体商业的促进提供了方向和引导。
购物中心是百货公司的升级
目前,重庆购物商业商业方面主要有三种: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江冰河也简要剖析了这三者的各自特点和运营模式。
首先是百货。多数百货一般以零售为主,包括男女服饰、儿童服饰、箱包皮具、化妆护肤等,业态占比达到80%甚至90%以上,形式单一化,基本仅限于“购”。从运营角度来看,百货公司以和商家联营为主,店方和商家即供应商休戚与共。
购物中心的经营面积往往超过百货公司。同时,其经营业态较多,吃喝玩乐购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收益方面,主要采取纯租赁的模式,经营商家各自为政,自主权更大,当然经营风险也会相应提高。
第三是商业街区或者社区商业。它们是一种属地性较强的商业类型,一般特点为档次较低、业态混乱无序,无统一规划。发展商负责开发,后来由经营者自行经营。但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住宅区日渐密集,各种类型的住宅客群也随之产生。因此,开发商对街区商业开始转变方向,或自持或纯销售或租售并举,对后期运营也逐步重视。
江冰河认为,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的关系既是相互融合和支持,也是一种互补。当前很多大型购物中心也会有百货公司穿插其中,但购物中心是百货公司的升级,也是城市发展和消费者提档的明显产物。 共2页 [1] [2] 下一页 2016,“小而美”的社区商业突围年 【探秘】在美国 为什么电商打不过社区商业? 玩转社区商业的“七种武器” 佛山社区商业成“蓝海” 商场“老炮儿”今安否? “社区商业”新玩法:抓住消费者的品质需求才是王道! 搜索更多: 社区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