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趋势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趋势 >> 行业态势 >> 正文
上海商场同质化如何破解 未来谁能存活?

  商圈、沿街商铺的翻新,是一件让上海市民期待的事。但是,这番期待显然有其另一面:不少人认为,如今太多面貌雷同的上海商场,仿佛中华大地上那些无甚特质的“千城一面”一般,索然无味。

  而那些同质化的商场,除了彰显商业地产的逻辑,考验资本的耐力以外,很少能满足市民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也跟不上“新新人类”们对品质、审美愈发个性化的追求,甚至模糊了上海这座商业城市的面目。

  当上述这些“遗憾”,成为我们长期耿耿于怀的“老课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转身的艰难,是否投射出一些更深层的困境?晁钢令(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带来他的解析。

  同质化背后的深层困境

  记者:近来,上海市中心不少大型百货商场都完成了餐饮部分的升级。但这些餐饮区的人流如织,反而加剧了其与同一座楼中冷冷清清的购物区之间的反差。这让我们不由联想到今年年初上海最知名的“商业地产人”之一、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的一番预言,“实体店正悄悄改变。购物者在一家购物商场的整体体验,也许在五年内便会与今天截然不同”。能否请您先做个判断,目前“上海商场严重同质化”这个判断到底成立吗?

  晁钢令:这个状况毫无疑问是成立的。不管是从专家角度,还是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感觉都差不多。“同质化”,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老百姓会觉得“走百家不如走一家”。各个商场所经营的品牌、品类,所采取的经营方式,甚至有的商场的布局,基本上都是雷同的。消费者很难在各个商场得到一种令他感到兴奋的满足。于是,也就很难对某几个商场产生特别的印象。

  记者:“同质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晁钢令:商场同质化背后,是当前上海商业整体同质化。这背后有两个很大的现实问题:第一,从总量上来看,上海整个零售商业设施面积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需求。第二,从结构上来看,我们的商场严重缺乏采购能力。

  这两年,上海零售商业设施总体的发展速度是超常的。到2014年底,上海零售商业面积达到了6165万平方米,差不多比2005年翻了一倍。上海常住人口以2400万计的话,人均拥有的零售商业面积超过了2.5平方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节点城市,包括纽约、巴黎,包括我们的香港,这个人均值一般在2平方米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2.2平方米。

  可问题是,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购买力是人均4万港币/年,我们现在还没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是说,相对于我们目前的购买力,我们的商业设施过量问题凸显得更为严重。如此一来,商场中原本就不够独特的商品资源,愈发被“摊薄”了。

  至于商场同质化为何会给我们“整个城市同质化”的印象?因为如今购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哪里购物,买什么,成为我们自我定义的一种方式,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追求更高、更好价值的集中体现。但现实是,目前大部分商场关注的是大众人群,于是,个性化需求所需要的商品资源不只是稀有,而是根本就没有被商场积极导入。长期来说,这部分的购买力就会大量外流。商场没有足够客流承载,就愈发想拼命抓住和迎合“绝大部分人”,就更没有特色,更同质化了。

  记者:“差异化”是市场营销的立身之本。引入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独有的商品资源本该是首选。

  晁钢令:因为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商场,不是在搞经营,而是在搞商业地产。

  而对于这些以招商、联营、租赁为基本经营模式的商业地产来说,客观上一定会以商场面积的直接收益为优先。对他们来讲,选择供货商进驻一个商场,不叫“采购”,叫“招商”。进驻商场的意愿,很多时候并不掌握在那些真正掌握货源的企业手中。一旦一个商场没有自己的采购意识、采购意愿和采购能力,围绕着大客流、大众需求转,那么品牌的同质化、同类化,消费人群的同质化、同类化就可想而知。只要不改变这种经营模式,同质化现象就很难改变。

  反之,如果大部分货源是自主采购,就完全可以容许10%-15%的能形成特色的商品销售暂时亏损。之所以引进这些商品,是为了能够形成这个商场独有的特色。然后通过整体上的盈利结构调整,弥补自身在特色化经营上的损失。

  现在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商场采用租赁、联营经营模式的品牌和商品占到了商品总量的90%以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采购队伍,也没有合适的采购人员,商场的特色也就很难形成。

  哪些需求未被满足

  记者:上海商场的同质化问题其实说了挺多年了。前几年,还有过关于“试衣间之问”的热烈讨论。您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商场经营者可能早就意识到,为何改变如此不易?

  晁钢令:我可以讲,他们的观念确实还未能转变。最近,我正好在与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做沟通,发现上海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一是我们的高层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对品质优良的需求、对品牌的个性化追求、对购物环境和服务水平有很高要求的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等。

  企业家、演艺界、高端白领、外地商务客、高收入的旅游群体,他们在上海并不能找到太多他们想找的东西。于是,这部分消费现在往往转为境外消费。这部分量很大,随着城市中产的扩大,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会成为主流。

  而从国际上来讲,各大主要城市的居住者,如果到另一个城市去消费,他们会把眼光放在哪里?一定是他们在本地消费中满足不了的部分。如果这个城市提供不了这些东西,其在全球城市中的商业效应必然会下降。为什么现在有些国人喜欢去迪拜、日本消费,就因为这些地方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第二个未被满足的是低端消费。大城市同样拥有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农民工群体,以及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老年群体,这些群体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这实际上也需要一些细分市场来做,但目前很多商场不愿意做这部分生意。

  第三个未被满足的是特色消费,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群希望自己的消费可以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三部分的消费潜力是客观存在的。从我们现在的市场来看,有些商场的精品超市就经营得非常成功。上海现在比较有质量的精品超市大概在10个左右。他们的销售额这两年不断上升。这就反映了,这些高端消费,一旦它的商品的品类好、环境好、包装好、服务好,马上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标准超市业态下降幅度很快。因为它的商品很同质化、标准化,所以很容易被冲击。但换个角度讲,哪怕是这些年非常火爆的网络购物,如果你没有商品资源上的特色,没有强大的自采能力,不管你是哪种业态,都很难让你的销售额持续生长。

  脱离区域功能注定犯错

  记者:刚才您主要讲了商场端该怎样去发力。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而言,该如何去思考上面这些问题?

  晁钢令:现在政府对商业发展的介入是比较多的。为什么政府会在商业经营方面介入那么多?这跟我们这个城市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假设一个区的政府要发展房地产、推动旧区改造,就必然需要导入一些有能力承建这些项目的开发商。这些开发商很多都是购物中心的开发商。

  我并不反对政府在这方面做很好的规划。关键在于,你到底是按照区域功能的特点来进行商业规划,还是按照行政区域的特点来进行商业规划。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海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特征就是城市各区域在功能上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已经能够明显看到,在我们整个城市中,有特定的商务区、金融区、文化区、居住区、产业园区。他们各自积聚的人群很不一样。于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消费能力和需求也是很不一样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一些地方政府、区级政府,在规划自己商业时,比较忽略区域功能方面的差异,而过多强调了区域之间的攀比。

  他们经常会问,人家能够搞高端商厦,我这里为什么不能搞?我为什么要把我这里的消费层次搞低了?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无论你搞怎样一种商业模式,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来支撑。而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市场,又是由它特定的区域功能特点决定的。你不能脱离区域功能特点,去发展一些不适宜的商场、商业。

  比如新客站周边,觉得人流很大,就去搞高端商业,我觉得是错误的。因为这块区域的核心功能其实是枢纽功能,主要是人流来去,并不具有商务功能,缺少静态客流,只适合发展满足流动客流需求的商业。此外,旅游区、居民区、产业园区,都不适宜盲目去搞高端商业。而在陆家嘴地区、南京西路地区、新天地一带、未来的大虹桥地区,因为具备大量高端商务人群的集聚,就很合适做高端商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上海区域特点的鲜明和差异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机。你要看到可以支撑你这个市场的人群是谁,容量有多大,他们的需求具有怎样的特点。

2页 [1] [2] 下一页 

上海商场巨型滑梯昨日启动 5楼到1楼仅用16秒

上海商场的互联网试验:与电商的顾客争夺战

上海商场纷纷安上“猴”元素 布置一新迎接新春

跨年夜上海商场销售火爆 第一八佰伴卖出6.4亿元

上海商场年末促销战打响 消费者表示意义不大

搜索更多: 上海商场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