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奢侈品关店潮仍在继续,一边是快时尚利润纷纷大幅下滑,买手店是否能占据天时地利逆势突起?
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颇耐人寻味,从加入WTO的2000年开始到现在互联网+的15年间,零售业的业态越来越丰富,品类的更迭换代也极富时代性。
2000-2007还是以百货、超市为主导的零售业态,这种大而全的业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所需,外资百货和超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在中国的并购垄断,但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这些业态渐渐满足不了国人的“胃口”。
2008-2012是奢侈品牌在中国的华丽篇章,也可以称为“logo时代”。奢侈品牌的出现释放了人们压抑已久的“崇洋”情结,满大街都是经典logo的“街包”,而国人更喜欢用奢侈品牌来彰显自己的品位和身份。
2012-2015是快时尚的发力阶段,快时尚取悦了一个更庞大的人群——那些等不起或者买不起大牌的消费者。这个阶段美越来越变得没有标准,再没人愿意穿某种特别的标识,人们毫不犹豫地混穿,时尚正变得越来越民主,盲目的名牌崇拜时代已经结束。
这个阶段还有个特殊的品类——“轻奢侈品”,“轻奢”是介于奢侈品与快时尚之间的一个时尚品类,当快时尚品牌越来越多的BUG显露出来,成本降低,品质变差,一部分白领对时尚和品质的双重追求决定了其购物区间是在“轻奢”概念内上下移动的理性消费,他们愿意为了个性、舒适和时尚度付出相对可控的“更高价格”。它们定位中高档,带有独特品位的生活体验感受,正受到白领群体的热捧。
时间进入2016,奢侈品牌们在忙两件事:一是去LOGO化;二是关店;从‘被人知晓’时代转变为‘低调展示’阶段。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的 “审美疲劳”发生得太快,超出了之前的日本和欧美,是各大品牌始料不及的。而快时尚品牌们也在忙两件事:下沉渠道和开店。与其说这是通过迅速增加门店数量来提升销售额最直接的手段,不如说是比较无奈选择。作为一些大牌战略性补充的轻奢品牌也未形成气候,局限在一线城市的环境中。而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转移到个性鲜明的商品上,每个人都是个人形象的营销行家,同时也是自己风格的设计师,众多买手店和小众设计师品牌也在迅速崛起。
买手店卖什么?
买手店说白了就是各种品牌的代理,但无论卖什么,卖的都是创始人对时尚和品位的定义。事实上,买手店是在品牌店和消费者之间加上了专业买手这一环,通过买手的时尚判断力和敏感度,以及对消费者的口味心知肚明,过滤掉不切实际的预算那部分,令整体时尚变得更前瞻更个性化更可行性。
因此,有人概括,如果说设计师们创造时尚,那么时尚买手就在操纵时尚。时尚买手在时尚界占据了非常前沿而重要的地位,即便是奢侈大牌也会将他们奉为上宾。买手甚至能赋予品牌第二次生命。
对的时间 对的出现
港派买手店是买手店在国内的奠基类品牌,但在第一轮的扩张中遭遇冷流。2006年,连卡佛在中国撤退的主要原因,与百货商店相比,大部分买手店的商品价格较高,并非普罗大众可以接受,因此营业额一直是买手店生存的最大挑战。
但在新的市场需求之下,品牌庞杂而审美品位专一的买手店又在内地市场发起了第二轮竞争。此时,北上广深的顶级商圈逐步成熟,二三线城市新商圈也在加紧开发,开发商正费尽心思琢磨如何吸引更多人气。RET睿意德认为,艺术氛围浓厚的购物中心更热衷引入买手店,既符合自身气质,同时也能笼络部分小众人群。在引入买手店时,开发商甚至愿意提供装修补贴、免租、合股等优惠条件。在港派买手店的第二轮刺激带动下,国内的买手店和独立设计师品牌店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宁波街头悄然兴起买手店 是百货业转型灵药? 杭州商场引入集合店 买手店能成百货转型新出路? “魔镜”试衣 自助收银 “最任性”买手店来袭! 全球最大的买手店电商Farfetch 想来天猫双11试水 去日本不应该错过这家买手店 搜索更多: 买手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