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历经数十年高速增长,如今已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了新常态。
进入新常态后,虽然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调查失业率数据4.99%处于较低水平,但因为股市巨幅波动、人民币贬值,国际国内都出现了一些担忧甚至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因此,为提升民众对于中国未来的信心和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范围内运行,新常态下仍需稳增长举措,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要果断出手。
决策层近来在稳增长方面也频频表态,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指出,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而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2月16日,央行等八部委发文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工业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此举在今年1月份创新高的信贷数据中可见一斑。
稳增长的提出亦有其基础,虽然劳动力供给、资源环境成本和外部市场需求等因素已今时不同往日,但无论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看,中国经济仍然有条件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首先,消费及投资需求仍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主体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选择空间的扩大,巨大的消费需求仍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此外,我们还是发展中大国,有不少民生短板,补短板的工作量还很大,如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增长潜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拉动大量的投资需求。
从供给端看,我国工业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产业的附加值率角度看,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而德国、日本、美国则达到32%、34%和35%。另一方面,我国已成为研发投入世界第二大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加快,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展。在2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即成为议题之一。
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加大力度空间、货币金融政策操作空间和灵活性仍然较大、运用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较大、民生政策的有效落实有利于扩大需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更高效地配置资源要素,以及“双创”战略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均为经济的潜在空间变为现实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以货币金融政策为例,利率方面,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长期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相比,仍可通过一定幅度的降息满足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流动性管理方面,央行可运用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流动性管理工具,通过“降准”以及多种工具组合释放流动性,助力实体经济。
当前,随着“十二五”完美收官,“十三五”已经启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稳增长措施启动的背景下,中高速增长仍将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国内城市掀摩天大楼竞赛 专家担忧将中国经济拖向深渊 2016中国经济:当务之急去产能 中国经济“有好牌”更能“打好牌” 李克强与外国专家谈中国经济:没过不去的火焰山 预言:2016年中国经济十大走向 搜索更多: 中国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