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中国名义增速放缓,各项工业、制造业指标下行,但是服务业、消费作为中国下一个增长引擎的趋势非常明显。2月3日公布的中国1月财新服务业PMI为 52.4,创6个月新高,前值50.2;同日公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尼尔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达到107,较第三季度上涨了一个点,仍为全球最高水平。
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认为,“这反映经济正在复苏当中,服务业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制造业放缓的影响,也显示出经济结构的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正由投资主导型转为消费主导型,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则是四个‘新经济’的大趋势。”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范奕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根据尼尔森最新研究显示,全球2015年第四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97点,相比第三季度下降两点。纵观世界几大经济体,中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最高(107),其中消费意愿指数较2014年微涨两个百分点至48%,成近四年来最高。其次是英国(101),美国(100),德国(98)和日本(79),相较于前几季度,这几个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都有所回落。
尼尔森消费者信心指数衡量了当地就业前景、个人财政以及直接支出意向。消费者信心指数高于100则为消费意向积极,反之则为消极。
“新经济”的四大维度
当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化明显,发展服务业、以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已经定调。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近期指出,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出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明显分化,实际增长率和平减指数成分都反映了这一点。在第四季度,制造业的名义GDP增长率为同比增长0.3%(制造业GDP平减指数为同比增长-5.4%),而服务业的名义GDP增长率为同比增长11.6%(服务业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长3.1%)。
其实,双速经济现象的结果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正趋于更加平衡。2015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66.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2015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0.5%,比制造业高10个百分点。
此外,高盛此前在其报告《“新常态”下的“新中国”经济投资》中明确阐述了“持有新中国、交易旧中国”的观点。具体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引擎转向消费和服务业,传统的中国投资框架已经无法有效追踪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以健康医疗、科技行业为主体的新经济才是投资者需要紧跟的“脉搏”。
无独有偶,范奕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根据尼尔森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所谓的“新经济”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 中高速。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近14亿人口规模每年还有6-7%的增速,这绝不是低增长,毕竟中国的经济总基数已经不同往日了。纵观全球,人口规模巨大、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仍维持中高速增长的经济体除中国之外已经少有。
2. 优结构。由投资、出口型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50%,第三产业的增长也达到8%的水平。
3. 新动力。“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快消市场超过50%的增长来自于新产品,这也体现了消费者尝试新鲜事物、改善生活质量的动力巨大。
4. 多挑战。消费者、媒体碎片化,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
消费意愿未受经济下行拖累
尽管各界都认为消费率的上升将成为支撑未来GDP增长的关键,但也不乏声音质疑——中国经济下行、薪资增速不显著,消费率增长的动力源何在?
对此,范奕瑾告诉记者:“经济下行拖累消费的这一说法有失公允,中国整体可支配性收入年均增速仍达约8%(美国2015年为2.5%)。”她表示,问题在于,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感受或不深刻,但二三线中线感受明显,当今中国仍有70%人口处于低线城市,“希望改善生活、转向高质量消费。”此外,渠道方面的改善也有助推动消费。她指出,跨境电商是重要的部分,“国内消费者能通过这一渠道进行消费多元化,也为中国贡献GDP。”
具体而言,根据尼尔森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除一线城市消费者外,农村居民将成为有力消费群体。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支持推动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意愿。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指数在2015年跃升至44。便捷,便宜和丰富的商品选择是促使农村居民越来越倾向于网购的三大驱动力。
网购的发展也催生了另一大趋势:在2015年之前,80后的消费意愿一直超越所有年龄段人群,但这一趋势在2015年画上句号,因为他们正在被70后赶超。2015年,80后和70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指数都达到50。
共2页 [1] [2] 下一页
农民和70后女性接棒 尼尔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处高位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12月份上涨超预期
印尼消费者信心指数11月份出现回升
台湾消费者信心连续7个月出现下滑
泰国消费者信心指数11月连续第二月增长
搜索更多: 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