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以网络购物和信息消费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增长势头十分迅猛,以明显高于传统消费的增长速度继续领跑整体消费市场发展。2015年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4526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3.0%,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42.9%。2015年以来,通信器材消费大部分时间仍然保持了30%以上的高增长速度。1-11月,通信器材消费累计同比增长33%,增速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4.耐用品消费仍未走出寒冬,走势反复趋势未明
汽车消费仍未走出低迷,新能源汽车增长强劲。整体看,汽车消费仍然处于底部调整阶段,接近年底销量回升,略有好转。其中,SUV等运动越野型车增长相对较好,商用车销售依然低迷。2015年1-11月,汽车销量超过2100万辆,同比增长3.34%。乘用车销售同比增长5.89%。其中,MPV同比增长7.9%,SUV同比增长51.1%。而商用车销量同比下降9.71%,全年几乎没有出现明显同比增长。从目前的汽车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力来看,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回落已经成为新常态,微增长时代基本到来。
与传统燃油车消费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销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前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达13.87万辆。5月销量首次破万,7月出现小幅回落,而后8-11月连续4个月表现较大幅度增长。新能源汽车销售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家、地方政府出台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等政策的支持。
住房消费波动中略有好转,去库存区域分化明显。2015年,房地产市场在波动调整中呈现出向好态势。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4%和15.6%,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5.6个和23.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类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长7.9%和18%,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7.9个和27.7个百分点。但是,房地产市场整体向好的脆弱性较大,回暖趋势并不十分稳固。
伴随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包括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在内的住房相关消费均有明显好转。2015年1-11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三类消费分别同比增长11.1%、16%和18.5%,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4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和4.8百分点。
房地产去库存问题区域分化比较明显。比如,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去库存化周期分别为10个月、4个月、7个月以及7个月。而海南、东北、天津、青岛等地去化周期基本超过15个月,形势较为严峻。应该说,随着一系列促进住房消费政策的效应逐步释放,未来房地产市场在震荡调整中向好的趋势可期。
居民消费价格
呈温和上涨态势
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将呈温和平稳上涨态势。初步预计,CPI上涨1.5%左右,PPI下降3.5%左右。要做好相关预案,警惕发生通货紧缩。
一、哪些因素将支撑物价上涨
1.价格改革推升物价涨幅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质增效,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价格改革政策,尤其是近年来的低物价环境为价格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雾霾污染进一步倒逼了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后期水电油气资源等价格将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2015年国家推进出台了多项价格改革政策措施。城镇居民用水和用气阶梯价格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底前在全国市级城市实行阶梯水价和气价;完善跨省区电力交易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规范天然气发电上网电力价格管理,推进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根据各地的水污染情况和社会环境承载能力,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并保证合理盈利;将铁路货物运费由0.1451元提高到0.1551元/吨公里,并允许上浮10%;北京等城市为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公共交通价格。
2.劳动力成本稳步上升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加之近年来抚养成本明显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较低,近十年来我国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0.5%左右,比建国初期低1.5个百分点左右,比改革开放初期低0.8个百分点左右,导致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抚养比上升。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就业人员年工资为56339元和36390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9.4%和11.3%,农民工月收入为2864元,比2013年增长9.8%,以上工资增速均超过2014年8.2%的GDP名义增速。
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企稳
2015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原油和铁矿石价格降幅超过40%,部分农产品价格降幅超过20%,主要有色金属价格下降超过10%,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已经很低,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降或降幅超过2015年的可能性较小。
IMF的最新预测报告显示,201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比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分别增长2.2%和4.5%,分别比2015年提高0.2和0.5个百分点。经济的好转将提升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支撑其价格。由于2015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降,供需矛盾突出,今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的生产供给开始下降,有利于价格触底反弹。
4.翘尾因素有所提高
经测算,2015年CPI的翘尾因素为0.5%,PPI翘尾因素为-1.9%。根据目前公布的1-10月CPI各月的环比数据,如果四季度CPI各月环比按十年平均计算,那么2016年CPI翘尾因素为1.0%,比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如果四季度CPI各月环比按-0.3%、0.0%和0.5%计算,2016年CPI翘尾因素为0.6%,比2015年提高0.1个百分点。根据1-11月PPI各月的环比数据,如果四季度PPI各月环比按十年平均计算,2016年PPI翘尾为-1.7%,比2015年高0.2个百分点;如果四季度PPI各月环比均按-0.4%计算,2016年PPI翘尾为-2.5%,比2015年低0.6个百分点。因此,初步预计2016年CPI翘尾因素将高于2015年,PPI翘尾因素低于2015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
1.总需求稳中趋缓
2012年以来,受潜在增长率下滑、去产能、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我国经济没有进入8%-9%的增长区间,直接回落至8%以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7%,比2011年回落1.8个百分点,之后经济增速回落趋势进一步显现,2014年以来各季经济增速低于7.5%,2015年三季度经济增速跌破7%,回落至6.9%,创2009年二季度以来最低。根据当前的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15年经济增长6.9%左右,基本能够实现调控目标。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维持低速温和复苏态势,国内房地产调整、制造业增长潜力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限制投融资能力、政策效果减弱等因素将抑制经济增长,初步预计2016年经济增长6.5%左右,呈进一步回落趋势,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进一步减轻。
2.居民通胀预期减弱
居民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化,居民的通胀预期能力逐渐增强,居民通胀预期对预测未来物价走势的借鉴意义增大。居民对未来通胀的走势和预期一般与当期或前几期物价涨幅关系密切。今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涨幅较低,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居民的通胀预期亦呈减弱态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三季度的调查统计,当期居民物价满意指数达到27.8%,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创2010年以来次高,31.3%(去年同期少0.2%)的调查者认为物价水平上升,比去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7.6%(比去年同期多0.9%)的调查者认为未来物价水平将下降。
3.产能过剩使物价面临长期下行压力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长期性问题,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过渡投资的后遗症,是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难题。我国产能过剩广泛存在于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行业和重化工行业,部分战略性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我国多少行业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粗钢和电解铝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7%和74.1%,产能过剩分别达到3.5亿吨和0.27亿吨,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在60%以下。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和企业利润回落也是产能过剩的佐证。
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连续四年下降,是产能过剩的必然结果,不过去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加深了工业生产者价格下跌的幅度。近年来我国化解产能过剩成效并不显著,过多的使用行政手段,利用市场化手段淘汰过剩产能的调控政策不多。未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政策应更加注重市场化。
4.粮食丰收提供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二年增产。从粮食价格看,近年来在惠农政策带动下,国内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国家公布的2015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连续两年不变,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连续三年不变。因此,在粮食丰产、价格水平较高的基础上,2016年粮食价格将维持平稳运行态势,为稳物价奠定基础。
5.对2016年物价走势的判断
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将呈温和平稳上涨态势,涨幅与2015年基本持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继续呈下降态势,降幅比2015年有所收窄。初步预计,2016年CPI上涨1.5%左右,PPI下降3.5%左右。要做好相关政策预案,警惕发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消费结构变化的四大风向
消费数据显示:“互联网+”催化消费结构转变
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生存型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
美国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
餐饮业消费结构变化 转型中大众消费成绝对主角
搜索更多: 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