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曾引发的过度热情变成了同样被夸大了的悲观主义情绪。中国经济确实出现大幅减速,但这更多属于一种调整,而不是崩溃。
法国《回声报》8月21日报道称,经济增长“停滞”。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引发恐慌”。当然还有天津的事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的看法颠倒过来了,人们从预测中国将很快成为最大经济体到对中国抱最悲观的态度。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中国有可能拉低全球经济增长。
当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了,因为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增速已降为约7%。确切地说,这一降低涉及那些经过数年铤而走险后需要降温的领域。钢铁、电力和煤炭生产骤减,这对环境和气候来说是最好的消息。长期受地方投机刺激的房地产业和重大工程投资一样出现了下降(近几个月来它们重新开始走高)。
中国贸易顺差因为2015年最初几个月曾超过600亿美元而创下纪录。但后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数字就是出口罕见减少。然而进口也同样减少了,因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跌,不过这让中国和欧洲消费者受益。
有一些数字完全没有被注意到,这就是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个人收入和消费的提高。这些数字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调整。没错,从2015年1月至6月,汽车销量“仅”达到1100多万辆,小幅超过2014年上半年。但这已算得上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之一。从个人消费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品牌销量在增长,外国名牌销量停滞或下降,这一变化尤其让人想到反腐运动的影响。至于“暴跌”的上海股市,它还是比一年前的水平高。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也被夸大了。诚然,奢侈品和高端产品的销售者再也不能指望两位数的增长了。对于其他人来说,人民币贬值之前毕竟已让很多人受益。对于那些在中国设厂进行加工的人来说,人民币有限贬值是一个好消息。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矛盾:一些西方人过去要求中国取消对人民币汇率的限制,可当人民币脱离美元时,他们却惊慌失措,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尤其期待这种机动性也显示出走高。欧洲人过去一直抱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现在则因其下降而感到震惊。
中国货币当局采取的手段确实存在着模棱两可的地方。它在让货币脱离美元的同时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其中的汇率导向变得极其重要且外贸放开是必不可少的。而众所周知,它担心这样的风险。如果机动性变为重新升值,央行的改革者们不可能获胜,也就是说人民币贬值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对国家干预能力的信任增强,这和在重新掌控股市这个插曲之后是一样的。但市场信用受到了损害。
不过,由此导致悲观主义是没有理由的。中国从来都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理由很简单,它卖的比买的多。其经济增速放缓缘于向另外一种模式过渡。与其竞争者(新兴经济体和亚洲经济体)的竞争性贬值不过是促使欧洲政策变得更大胆,可以刺激我们自己的消费和投资。(参考消息网)
二季度中国经济持续疲软 商业地产投资减少 中国经济正进入“破坏性创新”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增速下调的底线应该且可以稳定在7%附近 李克强对中国经济的八个最新判断 世界银行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1% 搜索更多: 中国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