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速的“换档”。2011-2014年,经济增长率由9.5%持续下调到7.4%;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到7%。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目前经济增长开始显现筑底企稳态势。由于对中国经济增速下调的原因认识不尽相同,对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水平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对经济增速下调底线的认识也不同。
一、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高于7%
潜在经济增长率一般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要素可以支持的最高经济增长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本)和技术等三个方面,也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潜力。分析潜在经济增长率,主要需分析这些要素的最大支持能力。人力资源、资金等要素可以量化分析,但技术进步、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变化则不易量化。一般用较长时期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同期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本)等要素增长率之后的差值,即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增长率来表现技术、制度等要素的贡献。这其中的缺陷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不仅受要素供给状况的影响,而且受需求状态的影响。以实际经济增长率代表产出增长率,进而度量技术、制度安排等要素贡献的变化,往往会与需求因素的影响相混淆。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增速下降,进而引起的经济增速下降,就有可能被计算为技术、制度等因素贡献率的下降。
从以上分析看,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应以人力资源、资金等可测度因素的变化为主,辅之以对技术进步、制度安排等方面变化的定性判断。
1、人力资源供给条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2002年到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4年出现减少,但幅度很小(145.6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持续保持在10亿人以上。与此同时,就业人员总规模持续扩大,非农产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但其总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比较差距明显。这表明中国人力资源供给条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参见表1、图1)。总体仍处于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状态。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李克强对中国经济的八个最新判断 世界银行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1% 机构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企稳势头 中国经济需求不足 下半年政策仍有宽松空间 中国经济艰难时刻或已结束 搜索更多: 中国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