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橱就是一个矛盾体——弃之可惜的旧衣服被常年冷落,新衣服一茬接一茬地宣誓“主权”,二者似乎永远处在一个断档的轮回中。
回收旧衣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似乎听起来很美,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仍是不体面、不必要的。数据显示,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纺织品被填埋处理,其中可重新利用的纺织品和衣物的比例高达95%。而生产同等数量的衣物,则要耗费大量资源,光生产1000克棉布就需要消耗2万多升水,仅仅可制成一件T恤和一条牛仔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99%其实都是不需要的。我们需要衣服,就好像我们会定期理发。”1年前,H&M首席执行官卡尔-约翰·佩尔森(Karl-JohanPersson)面对“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么多产品吗?”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现在,他或许有了更好的回答。
作为第一家启动全球性旧衣回收计划的时装公司,H&M日前发布了一份报告,总结其1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扩展公开工厂名单、设立完全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以及将旧衣回收项目中获取的回收棉制成的产品数量提高300%等。
在中国,H&M并不是品尝“头啖汤”的第一家。2012年,优衣库率先拉开旧衣回收序幕,但其回收的种类仅限自有品牌。此外,Puma的可生物降解InCycle系列、阿迪达斯的环保项目、ZARA的生态门店以及GAP的P.A.C.E.项目等,都是此项运动的响应者。
不过很难说,这些品牌做出这种决定,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还击。近20年来,时尚的循环周期就是一季一循环,随着ZARA将服装从设计稿到进入店铺的时间缩短到两个星期,快时尚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用低廉的价格拥有了新潮的衣服。但同时,审美的恐慌与产品迅速淘汰,带来了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
于是,对“可持续时尚”的呼声越来越高。近10年来,欧美的科技公司和前卫的时尚设计师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时尚圈素有“洗绿”(greenwashing)之风——以绿色为口号,让消费者为其埋单。将环保与时尚挂钩,在某些语境下,或许更像时尚品牌惯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不只回收旧衣,还有塑料瓶
在上海的H&M店铺,时不时可以看到顾客将闲置的旧衣服打包送来回收,作为奖励,他们可以获得一张优惠券,多数人选择当场消费,美滋滋地带走几件新衣服。这些旧衣可以来自任何品牌,对消费者来说也是给衣橱腾出了空间。
光是面料这一块就掣肘着回收计划的推进。根据公益组织“地球誓约”(EarthPledge)的统计,在原材料转化成织物的过程中,至少有8000种化学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人们常认为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更为绿色,因为它们的生产过程不像人造纤维,需要排放大量污水,但棉花在种植中使用的农用化学剂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有人甚至严厉地认为,只有转基因处理的有机棉经过免耕法、科学灌溉,才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GAP的联合创始人费舍尔夫妇就发起了“我们不光售卖衣服”(domorethansellclothes)的倡议,推动采用有机棉以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生产。
但多数情况下,快时尚品牌的基因注定是现实而逐利的,它们通常采取更为聪明的方法,以创意设计来兜售附加值。最有典范意义的,莫过于吉尔·桑达为优衣库设计的+J系列,以德式的精简线条和优质面料,俘虏了一批之前对品牌嗤之以鼻的挑剔客户。几乎同一时期,H&M携手多位炙手可热的设计师,推出系列合作款。在最新的限量系列,H&M找来了擅用废弃木材著称的香港木雕艺术家王天仁,将印花图案手绘在废弃木材上,通过重新组装赋予朽木生机。
新材料的开发是践行“可持续时尚”的另一种途径,有时甚至超出了纺织品的范畴。去年,美国纺织技术公司BionicYarn与荷兰牛仔品牌G-star合作的系列款,使用的原材料来自印度尼西亚海域的70万个塑料废瓶。工人们清洗这些从海里回收来的瓶子,按照材质与颜色归类。之后,这些瓶子被送进机器里研磨成碎片,经过高温融化之后,再被冷却、拉伸、定形,成为适合制作纱线的纤维。
不管旧衣回收的材质和方法怎样改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虽然各大快时尚品牌都尽力标榜环保和可持续,它们因为质量问题也频繁地见诸报端。据央视曝光,去年,全国检验检疫机构抽检进口服装23818批,不合格品牌包括H&M、GAP、OldNany、Forever21、Mango、ZARA、AmericanApparelI等,其中ZARA更是多次上榜。大部分的快时尚品牌都难逃“质量魔咒”这块绊脚石。 共2页 [1] [2] 下一页 ZARA、H&M等快时尚品牌逆市扩张 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快时尚品牌American Apparel重塑形象 优衣库不做快时尚:柳井正到底想干什么? 快时尚的喜与忧:中国市场竞争激烈 三巨头称霸 大连凯丹广场拟8月底开业 汇聚ZARA、H&M等最全快时尚组合 搜索更多: 快时尚 环保 旧衣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