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中国城市居民在闲暇之余做什么,那么答案是,他们去逛商场。
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机构《中国投资参考》(China Confidential)的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城市消费者定期去逛商场,这些人中有40.9%至少一周去一次(见下表)。按照《中国投资参考》的人口统计分析,这相当于在中国每周有大约5400万人去逛商场,超过英格兰地区总人口。并且这些人大多还不是只逛不买。平均而言,每位消费者在过去6个月在商场进行了9次购买或交易,消费者在商场的年度支出总额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合1130亿美元)。
不难预料,近年来这种巨大的客流和支出在中国各地掀起了建造商场的热潮。
房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完工商场总数中,中国占到了44%,仅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新增商场面积(99.3万平方米)就超过了整个美国的新增商场面积(80万平方米)。
尽管去年中国商场完工面积同比的确只是略有增长,但中国正在建设中的商场数量依然巨大。世邦魏理仕的数据显示,中国各地至少有2400万平方米的商场正在建设当中,占到全球在建商场面积的逾60%。
所有这些令人担忧中国有可能商场建设过度,尤其是在整体零售销售增长放缓之际。甚至一些业内人士也存在这种担忧。有35%的商场经理表示,自己所在区域的商场供应过度,三四线城市的商场经理远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商场经理乐观。
这带出了另一个现象——中国最大、最富裕的城市和在大多位于内陆地区的较小城市,商场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后者是当前商场建造热潮的主要地点。在《中国投资参考》调查的一线城市,76.5%的商场经理表示商场营收正增长。相比之下,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62.5%和43.8%。
实际上,根据《中国投资参考》的调查,较小城市的商场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落后于较大城市的商场:比如客流量、入驻率和租金收益。预计未来几年在这些城市将会有大量的商场供应冲击市场,这意味着这些市场中的商场开发商面临日益升高的风险,尤其是如果零售销售增长继续放缓的话。其中一些商场开发很可能出现亏损,还有一些商场事实上可能成为华丽的累赘。
但与中国的其他许多市场一样,一些市场过度供应的迹象不应该被误会为全国都出现了泡沫。在《中国投资参考》的调查中,64%的商场经理表示,他们的商场是盈利的。对商场提供的各种零售、餐饮和娱乐设施的需求继续增长。此外,过去一年里零售支出放缓已经冲击了旧日的零售模式,比如由于综合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日渐流行而受到挤压的百货商店。
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不是说“建了商场就会自动有客流”。但即便是中国商业地产低迷的典范——位于东莞的全球最大综合购物中心、多年来客流稀少的新华南Mall——似乎也终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三四线城市的过度供应尤其令人担忧。但中国人对商场这种购物模式的需求强劲,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商场建造热潮似乎远比整体数据所显示的要理性。(FT中文网)
译者/邹策
天虹商场推进实体店互联网化、购物中心化等三化转型 日用品进口关税下调 “笑了”商场“哭了”服装 天津各大商场开启“六一”促销 知名品牌折扣多 商品有问题 广州首推重点商场首负责任制试点 天虹商场将持续推进实体店三化转型 搜索更多: 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