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北京文化地标“三联韬奋书店”开始打出一个新招数——“24小时营业”。一个本以为低调的运营举措却收到了意外的盈利效果,不仅营业额接近翻番实现盈利,更是马上要开出第二家24小时分店。而诞生于杭州的“芸台书社”则拥有更强的互联网基因,据吕笋介绍,芸台拥有自己独立的开发团队,正在研发属于芸台的App,“这个App实现线下实体店平台和线上App的高度关联,会记录你的阅读记录和习惯,相当于你的阅读管家。”从某种角度讲,新式书店已经逐步摆脱了以往纯书店的定位,从售卖书籍的场所逐步转型为为读者提供多元服务的品牌商。
买手制和大数据
向时尚品牌和互联网企业看齐
形象定位变了,紧跟着的,是书店运营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图书售卖的环节,对传统书店最大的冲击来自于亚马逊、当当、京东等互联网网上书店。而西西弗书店采取的应对模式是个性化遴选,西西弗书店的营运总监曹锦锐介绍:“我们有20多人的图书品管团队,每三四个人负责一种图书类别。以前书店的进货模式是书店到出版社,点对点,那么现在一个团队对应一个产品线。现在每年图书市场的新书有30万种,而经过我们的挑选后,最后只有三万种进入我们书店。”这种图书买手制从2005年西西弗书店开始实行,“买手团队的遴选标准以内容为基础,但是会细致到装帧、封面甚至书名等,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些都是会影响到销量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西西弗书店还会对书籍的陈列、装饰风格进行研究,“我们图书的排列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到第四排,每一排的厚薄程度与排列风格都会不一样。”而在图书的关联上,买手团队也会做一个预判,“一本书和它周边的图书,必定是有某种关联性的,类似互联网上的相关推荐。”芸台书社面对互联网的大趋势,也采取了大数据思维,吕笋表示,“我们会对图书的借阅、售卖有一个详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而这些数据给出版社之后,对之后的图书选题的策划和出版是重要依据。”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些新式书店已经慢慢向时尚品牌和互联网企业靠近。实体书店到底是如同专家预言那般销声匿迹还是继续垂死挣扎一番?有一个可以对比的例子,那就是过去的电影业。在互联网下载的冲击下,也曾有不少人认为电影行业马上进入冬天。可现状大家都看到了,新片新影院多到根本停不下来,影视企业一家接着一家上市。在西西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伟竹看来,对书店存亡下结论的时间还太早。“书店的转型都是为了适应客群的不同阅读形态,互联网对我们而言不是对手,而更像是一块磨刀石。”来源:青年时报 记者 高华荣 共2页 上一页 [1] [2] 多家人文书店将在青岛开业 全民阅读亟待扶持 西西弗董事长金伟竹:我是一家书店 坚守阅读的价值立命 24小时书店模式遭遇四大“难” 销售空白期难熬 廖美立:书店不需要拯救 利用文化影响力去运作 在成都,这家叫方所的书店长得像个藏经阁 搜索更多: 西西弗 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