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奢占据主流 “伪轻奢”趁机抬高身价
过去人们买服装,可以直观从价格上判断出服装的档次、质量,是否为奢侈品或轻奢品牌。现如今,人们很难从价格上判断,因为所有品牌价格差不多都一样,那就是贵。近年来商场纷纷转型走中高端路线,定位于“轻奢”渐渐成为主流。各种大牌、轻奢品牌占据了商场的醒目位置,给人营造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在商场的“高端”引导下,各种服装品牌纷纷走起了高端路线。不同于有着历史底蕴的国际大牌,其他众多服装品牌是如何走高端路线的呢?
商场店铺的装修一定要上档次。中国经济网小编走遍北京各商圈发现,不管什么服装品牌,其店铺装修一定是“高大上”的。各种眼花缭乱的装修风格,或极简或复古,总之就是为了给顾客营造出我店里的服装是很有“内涵”的感觉。在这样的商场氛围里,各种品牌鱼龙混杂交织在一起,顾客已经沉浸在商家营造的“贵族”感受里,根本分不清其产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中国制造的“洋标签”横行。我国在品牌的塑造上尚欠火候,本土品牌的不成熟,不仅无力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在本土市场上也无法抑制行业“崇洋心理”,因此众多国产品牌使用“洋标签”。在商场,随处可见各种英文单词拼凑的本土服装品牌。它们在装修精美的货架里,配上考究的影射灯,同时加以漂亮导购口中“品牌已有百年历史”。就这样,地地道道的国产货价格水涨船高,不亚于“轻奢”价位,成功逆袭“麻雀变凤凰”。
对于“轻奢”的界定业内一直有所争议,有些甚至将其归类于“伪大牌”。价格区间跨度基本在1000-5000之间,比动辄过万的一线奢侈品更适合大众消费,满足于消费者的“小资情节”。并不是价钱决定其是否为“轻奢”,而是要看其出身,如果某品牌既不是一线奢侈品牌的附牌,也不算二线奢侈品牌,同时其价格又在1000-5000之间,那么就可以基本断定其为“伪轻奢”。在“轻奢”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伪轻奢”品牌混入其中,对于品牌不太了解的消费者来说,以“轻奢”的价钱购买到“伪轻奢”是常有的事。
实际上,商场现如今的发展已经朝着“畸形”方向走去。服装标价过高,将不少消费者拒之门外,最终损失的是服装企业的利益。商场为满足其租金需要,青睐定价高的高端品牌,迫使全民“轻奢”。不少市民已经放弃在商场购买衣物或者只在打折季节选购。在面对“快时尚”与电商的双重冲击下,商场如此这般实在是“曲高和寡”。 共2页 上一页 [1] [2] 报喜鸟代理恺米切 服装业多品牌战略渐成风潮 利润增长超预期 迅销集团拟上调优衣库部分服装价格 国际品牌减少订单,孟加拉服装出口遭遇危机 周建平续写服装产业资本神话 真维斯杨勋:从身无分文到服装大亨 搜索更多: 服装 轻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