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关店潮仍在持续。最近,英国马莎百货表示,公司计划2015年8月前关闭上海的5家门店。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外资百货成行业困局重灾区,在近一年多百货业态关闭的门店中,外资百货企业占比57.89%,内资百货企业占比42.11%。外资百货在中国遭遇“滑铁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边是电商迅猛崛起,一边是传统百货日渐萧条,为何外资百货遭遇困局尤甚?除了马莎百货,早期进入中国的百盛、伊藤洋华堂等外资百货企业,在国内商业发展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也都被迫通过关店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有分析认为,外资百货在中国遭遇“滑铁卢”是因为水土不服,其实并不尽然。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认为,当国内百货业在电商的巨大冲击和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整体发展不佳,外资百货的确更容易因为不能很好把握国内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等遭遇失败结果。但在索珊看来,这跟中国百货业的竞争焦点发生变化有关系。“如果说在早期,百货业态的竞争焦点在于货品的丰富度,现在,竞争焦点已经转变为谁更懂市场和消费者。”她指出,中国内资百货公司多以联营为主,而外资百货更习惯采用自营模式。这是导致外资百货遭遇“滑铁卢”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自营产品为主的百货经营利润来源于去库存的交易效率,所以对目标客群喜好的精准把握、货品调整的灵活性以及客户关系维护至关重要。在电商冲击下,货品丰富不再占有优势,在快经济、快文化下占主流的快时尚竞争下,若无法及时调整,就会影响到品牌的总体经营。
另外,大多数外资百货的决策层面在海外,其经营策略的调整很难应对区域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使它们在消费者更敏感、更善变的时代遭遇挑战。而外资百货在成本方面也不占优势,其在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连锁百货已经关店和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进入2015年,天津、北京等地都有百货店宣布歇业。其中,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各为5家;其次为伊藤洋华堂,关店数量为4家,而王府井百货、中都百货、NOVO百货、宝莱百货、尚泰百货等,在二三线城市均有关店现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关店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常州和青岛。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在外资百货在中国遭遇挫折的同时,内资百货同样也受到了严峻挑战。从总量来看,内资百货关店数量更多。只不过,外资百货似乎更多受到舆论关注而已。实际上,前不久刚刚敲响上市钟声的国内百货龙头万达集团,上市首日即告破发。这或许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国内百货前景并不看好。与此同时,对于中小百货企业关店或倒闭,媒体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电子商务近几年的迅猛发展,掠夺了百货店主力商品较大比重的销售额,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百货店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和君咨询合伙人王洪波认为,百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是行业发展必然的结果。对于百货业来说,这是一个传统商业模式在新环境、新技术、新商业常态下必然遇到的情况。行业洗牌是必然的,多数百货店都可能面临关店或转型的选择。
如今,无论是外资百货还是国内百货,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在中国零售业版图中,曾经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百货业,在电商冲击下已经风光不再。面对销售额增长持续疲软甚至下滑的窘境,百货业已走到被迫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百货业第一人马应彪:“百货四子”的恩怨情仇 英国约翰·路易斯百货加速开店 英国百货House of Fraser进中国 先从二线城市开 新世界百货去年中期净利降四成 百盛百货去年门店“开五关四” 利润下滑33.5% 搜索更多: 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