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人民广场站的迪美购物中心、香港名店街、风情街、华盛街,静安寺站的伊美时尚广场,中山公园站的上海小马路,上海科技馆站的亚太盛汇和新阳广场……这些都曾是年轻人眼里“潮”极一时的地下商场。然而,这些商场如今的状态却是门可罗雀,部分甚至出现了“关门潮”,其中迪美购物中心整个地下商场内超过四分之一的商铺已经歇业。
地下商场里的时尚小店正遭受电商的巨大冲击,或许只有“转型”才能找到新出路。
如何解决同质化现象
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迪美等地下商场,发现除了个别商铺有三三两两的消费者,大部分都只有孤零零的营业员。一些营业员因为无所事事,要不哄孩子,要不低头玩手机,看到客人也不热情。一名营业员说:“以前的客人目标明确,来了就是买东西;现在兜兜看看,却不买单,我们也没动力。”
迪美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原先的业态已不适应新的消费习惯,加上近年来地下商场同质经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被消费者冷落并不奇怪。他举例说,目前整个迪美共有279家租赁商户,其中餐饮休闲娱乐商户不到20家,空铺大约80余家,其余均为服装鞋帽类商铺。“现在商场流行吃喝玩乐购一条龙,但地下商场90%以上的商铺卖服饰,明显和市场脱节。”
商场之间的同质经营和与互联网商品的同质化问题也很严重。迪美、香港名店街、风情街、华盛街构成地铁人民广场站地下商圈。上世纪90年代刚开业时,几家商场定位各有侧重:迪美主打“新、奇、特、快”的中低档时尚商品,香港名店街集中中高档品牌服饰,风情街以休闲业态居多,华盛街的时尚用品和婚庆服饰占有一席之地。但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崛起,地下商场的经营压力大增,一些商铺被迫调整经营特色,商场之间的错位经营变成“贴身肉搏”,所以各家的经营状况都不理想。
亚太盛汇的一家李姓店主也表示,这里之前凭借量身定做和小商品批发两大特色,吸引了大批“准新人”和外国游客。这些年来,原先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已跟不上消费者的眼光,很多店铺就改卖与电商类似商品,结果更无特色,陷入恶性循环。在他看来,地下商场也要有特色。他觉得目前地下商场的管理比较粗糙,“运营方不能只管出租铺位,还要考虑租给谁,能不能形成集聚效应一系列问题。”
如何争取“有效客流”
地下商场的客流来源主要是地铁乘客,但大客流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购买力。迪美的运营公司承认,由于自家距离人民广场站“大转盘”最远,生意受冲击最大,“原先很多消费者从地铁站出来后,直接奔赴迪美选购商品,但现在由于其他商场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最后来到迪美的消费者明显减少。”在迪美生意最热闹的时候,日均客流量超过4万人次,但目前的日有效客流量不到2万人次。
面对这一状况,地下商场该怎么办?迪美给出解决方案是调整业态,并引入商业地产专业管理机构介入。迪美方面表示,此轮改造升级会大幅增加商场的餐饮、娱乐和休闲业态,这也是购物中心目前最吸引年轻人的部分。据介绍,迪美的目标客户群是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近年来商场引进的小火锅、甜品店、电玩世界等商铺生意都不错,很多消费者专程前来消费。所以升级换代肯定会向带有体验特色的业态倾斜,把“过客”变成有效客流。
不仅迪美在调整,与其紧邻的香港名店街、风情街等也加大商铺更新力度。在香港名店街中,餐饮商铺数量比去年明显增加,并且向靠近人民大道的下沉式广场集中;原本连接地铁站通道的数十个首饰小店也已全部消失。
在一些经营户看来,“体验”还有更深的内涵。在整个人民广场地下商圈租有三间商铺的小老板王先生觉得,在电商冲击下,吸引消费者的唯一出路是提供体验:产品可以摸、可以穿,服务人员还会根据消费者特点提供选购意见。他表示,“等着客人上门的时代已结束,我们要主动出击,用心做生意,才能超过电商,把生意做下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羽中)
柬埔寨:现代化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火车站广场人防商场国庆开业 华堂商场北京右安店4月1日关闭 与成都门店南橘北枳 上海迪美等地下商场现“关门潮” 迎战电商路何方? 昇恒昌亚洲最大免税商场开业 金门变身为免税岛 搜索更多: 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