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堂商场北京右安门店贴出“闭店感恩”的标语,宣布将于2015年4月1日起停止营业。据媒体报道,宣布闭店甩卖货品之际,该店人流与销售额反而激增到正常营业时达不到的水平。
据公开资料,华堂商场北京右安门店于2007年9月28日开业,至今已营业7年半,而这已经是继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门店之后,华堂商场在北京关闭的第四家门店。
百货商场纷纷撤退 去年以来38家明确关店
华堂关店的现象并非个例。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百货已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其中,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马莎百货,各为5家;华堂关店数目为4家;王府井(600859,股吧)、中都、NOVO、宝莱、尚泰等百货品牌也均有关店。值得注意的是,关店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常州和青岛,表明百货关店的现象在一二三线城市都是非常明显的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百货业态在华发展的缩水,主要因素是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当今消费者的需求之间有差距。目前消费品市场整体涨幅趋缓,经营各项成本上升,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使得百货商场货品丰富的优势不再,经营者若不在定位和服务上花心思,“千店一面”的状态很难抓住消费者的心。
服务至上 便利店在华发展顺风顺水
相比百货商场的萧条,外资占据绝对优势的便利店业态却展现了逆市增长的姿态。便利店,缘起于美国,通常指规模较小,但货物种类多元、销售民生相关物资或食物的商店,其中也包含加油站附设商店,通常位于交通较为便捷之处,便利店有时被当作小型超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野村综研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经营便利店的15家主要代表性企业销售额增速为18.2%,远高出百货店9.6%,大型综超和超市7.8%的整体增速。笔者认为,在网购和上门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绝大多数需求的情况下,线下零售业所能兜售的只有方便、愉悦的消费空间和体验。像代收快递、快捷廉价安全的餐饮……这些看似细小的服务,才是便利店业态逆市增长的最大优势。
以每百万人拥有便利店店铺数量统计,日本是388家,台湾地区是425家,中国城市平均为54家,而且中国城市便利店单店平均销售水平也远落后于日本和台湾地区。更需探讨的是,在与便利店相关政策的支持上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的政策规定在便利店行业的适用性,以及便利店服务项目拓展所需的行政审批的效率问题,等等。
对于两种业态不同的发展势头,笔者认为这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以至于将视角扩展到传统零售业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皆是如此—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传统百货即时性、休闲性的消费体验,便利店的方便、廉价和快捷,都是其本身鲜明而难以取代的特色。(来源:中国经济网 韩璐)
苏宁、麦德龙等四大商场承诺15天无理由退换货 韩国2月份百货商场销售额涨幅回升 广州百货、苏宁、麦德龙等商场承诺15天无理由退换货 湖北一商场将油菜花种到门口吸引顾客 让人“脑洞大开”的商场新体验 搜索更多: 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