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窘境之根不在联营制
不少百货从业者相信,百货业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联营制,这种“二房东”的经营模式看似可以让企业轻轻松松地挣钱,可是在外部政策环境、竞争环境的突然巨变之下,百货公司们根本无法抵御这种风险和痛苦。
“但是,我国百货业最大的问题并非联营制,而是百货店的数量已经过剩了,这才是根本性问题”。百货公司通常是大型商圈、CBD的代表性建筑,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王府井、西单等大型商圈中,百货店、类百货店数不胜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互挤压,慢慢就会通过恶性竞争的手段相互争抢客流,毕竟每天的客流量都是固定的,即使最终“伤敌一千”,也同时附带着“自损八百”,根本无法良性发展。
过量的百货店还会带来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同质化严重,一些重要品牌可谓是“家家都有”:于是在过剩的百货店中,你会发现,一条步行街中在有5家品牌店同时,居然还有1个旗舰店,而他们卖的东西又是一模一样的。很多百货人痛斥这种“抄袭模式”—只要你有好的店铺,那我也引进。
因此,传统百货业必须大洗牌,就像是2003年国美、苏宁大战一样残酷,只有最出色的才可以生存下来,没有竞争力的肯定会被消灭掉、吞并掉,就像现在的家电市场一样,除了国美、苏宁,你几乎已经说不出第三个实体企业了。
传统百货的第二大问题是销售标准化的产品。
对于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商品,如3C、美妆、钟表、箱包、食品、母婴等品类来说,未来可能真的不再需要专卖店和超市了,或者只需要保留极少数量的专卖店和超市就足够了。因为哪里买的都没有差别,只要是真货,消费者选个便宜的、能包邮的就行了;只有那种必须去体验,去摸一下、感觉一下的商品才会引领消费者来到实体店。
“因此,只有像是服鞋类这样的品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现场亲身试穿、量体裁衣的,才能让消费者来到实体店铺,因为从网上买到的不一定能合身。购买这类商品要么你去百货公司,要么就去定做。未来只有这样的业态才能继续做下去,只有提供这些需要现场体验品类的百货公司才能活下去”。
电商企业带着新的理念、标准化的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里来,而传统百货业不仅改变很慢甚至还拒绝改变,依然销售着那些标准化程度高的商品。可是百货店却忘了,自己比互联网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以己之短硬碰他人之长,这明显是自己毁了自己。现在的趋势是,除了某些大件以外,能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我们基本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甚至,能在移动端完成的,我们就不会在PC端完成。
买手制也不是救命稻草
传统百货业是一个标准化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超市和百货店的差别甚至就是是否有人提供服务的问题。在差异化缺失、恶性竞争加剧的环境之中不少人提到了盛行于欧美的“买手制”,并相信,买手制将可以拯救下行中的百货公司。
“买手制起源于100多年前。以英国为例,当时男人们都是穿着西装、戴着礼帽拿着拐杖或者雨伞,这个年代产生买手制的原因在于,这一套衣服可能符合六成甚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那只需要一个买手去买就好了。把这个例子迁移到现在,那我们也得去看定制化的东西:比如说一个电商网站需要买苹果手机,这时候一个买手就可以了。通过谈判他可以直接购买10万台,这就是广义上的买手,是为了在最短的时候,用最少的资源做到最高的效率。”
手机是标准化的,这几乎没有变化;可是衣服、裤子、鞋子越来越远离标准化了,甚至开始DIY.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广州,几乎一千个男人都穿着一千种搭配,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时候你如果让一个买手去买1000个不同的东西,那就是不现实的。
解决之道只有更加广泛地参与“众包”,让品牌、让外部专业人士和其他利益关系方来做这一切,因为他们永远比店铺更能敏锐地发现消费者的变化和偏好。“你作为开商城的经营者,你需要做的是统筹规划,这个位置放什么?那个位置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客流再去调整。”
“也就是说,一个商场可能每几个月就要进行一定变化,而不是现在这种几年才装修一次,这个频率太低了。商业的核心一定是不断改变自己,不断调整,甚至不断否定过去,不然一旦你被趋势所否定,你的垮掉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差异化革命是必须的
“传统百货绝非没有未来,但前提是,你要能提供顾客需要的、而且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体验,那你就可以生存下来,而且生存得很好。”
“但是如果是纯标准化的零售,比如传统的超市,那么未来就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了,而且你也能看到,很多国际顶级的零售巨头都在关店、开始涉足线上,但像服装、鞋帽、钟表、个性化商品等差异化极大的体验性业态,甚至是一定要提供试穿、试戴、试用后才能产生最终购买决定的这些商品才有存在的价值。”
百货必须进行差异化革命,尤其要和网络具有巨大的差异,不然实体店就只有做展览室的意义了:“同时,价格也是一个因素,”张川说,“由于租金、人力等问题,相同的衣服百货公司可能加价8倍以上,这就导致本来百货公司还是有一定生意的,因为各种自身的成本问题,而逼走了消费者:你现在随便去实体店看,一双好一点的女靴可能就标价就要两三千块,即使新品打折,也比网上要贵出好几倍。而且这双靴子可能卖五六百块钱才是合理的,可你在实体店却要多付不少,这就是不合理的。”
消费者越来越聪明,那他就会用脚投票,去实体店里试穿,记下型号,回家后网上下单,因此这种展览室效应并非是互联网、移动设备的入侵而造成的,根本上来说是实体店自己本身的问题。
现在的趋势是,90后、00后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购买力、购买意愿都非常大,但是我们同样发现,他们去百货店、超市的比率并不高,但是他们一定会去哪里?都是电影院、咖啡馆、餐馆等,这都是体验经济的重要场所和组成部分:和购物不同,购物可以在网上,而电影院可以提供家里看电影所无法享受的体验,他们会在家里看美剧,但是电影却一定会去电影院,咖啡馆、餐馆也是一样的—这都是属于只有在特定场所才能体验到的东西。因此,只有实体店能提供这种体验,他们才会来。
“因此,百货公司必须转型,我们看到的经验是,百货公司必须从‘卖东西’这三个字中走出来,去提供体验,去提供那些只有现场才能参与的环境,因此未来可能百货公司就不再是百货公司,而是主题体验馆、体验中心、体验商场,而不是这种传统的1楼到8楼全在卖东西的传统印象,”“用户体验”这几个字必须进入百货的转型战略中来,“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在体验商场中,大家卖的完全是非标准化的、差异化的东西,这种东西可能是限量的,甚至是只有线下才有的,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进店,而不是去网上搜索。”
所以,百货业千万不要试图去解决那些线上能解决的需求,一定是要带来线上没有的、但价格能接受的东西。如果说传统的百货公司是“八成购物+两成体验”,那么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一切颠倒过来,让消费者“八成体验+两成购物”,而这两成购物中,甚至不是传统的Zara、优衣库,而是那些非常精致的、独特的东西—一定是网上没法买没法体验的。
客户需要吃喝玩乐一体的百货业态,如果小型的百货店无法改变,那就会被淘汰;大型的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断地改变来迎合消费者需求。最简单的,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发现有些百货店、购物中心在进行转型了。咖啡店、餐厅、冷饮店等开始进入到每个楼层。 (来自:内衣视界网)
永旺百货去年纯利增1.4倍 未来在中国开更多分店
外资百货在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
2015年百货业研究
重庆百货净利下滑近四成
百货业至今未见成功突围模式:广州友谊如何谋转型?
搜索更多: 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