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4.3%。其中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0.7个百分点,自2009年12月以来首次跌入1%以下。有分析师表示,持续低迷的物价指数令市场对通缩风险的担忧情绪有所上升,因此呼吁央行加快降息节奏的声音又起。
而央行同日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亦对价格涨幅下行表示了关注,称物价回落可能对市场预期和经济主体行为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全面客观看待,并密切监测未来可能的变化,在应对上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多措并举、统筹兼顾。
通缩来了么?
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PPI同比负增长4.3%,跌幅比上个月扩大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5个月负增长,创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有观点认为,CPI和PPI离通缩区间仅一步之遥,必须引起关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的背景下,今年1月CPI和PPI走势低于市场预期,通货紧缩日趋明显。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则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就目前的数据看来,的确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和风险,但目前还没有进入通缩阶段,CPI偏低值得持续关注。”
温彬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以及国内产能过剩压力持续,PPI创本轮下跌以来最大跌幅。PPI连续35个月的负增长对下游产品价格产生下拉作用,再加上近期猪肉等价格下跌,食品价格同比仅增长1.1%,创下2009年9月以来新低,带动CPI进入‘1’时代。”
来自交银的研究报告则称,1月份CPI大幅回落,是由于去年春节在1月份,去年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涨幅达到2.4%的年内最高,抬高了今年1月份的对比基数,导致今年1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大幅回落;其次,今年1月气温比往年偏高,鲜菜、鲜果价格同比回落;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4%,连续4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幅达到5.3%。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6%,是自2010年2月以来最低值,主要是受到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
此外,交银报告称,PPI跌幅扩大,内需疲弱和输入型通缩加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国内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压力仍然较大,内需疲弱导致对主要生产资料需求减弱;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状态短期内难以转变,输入性通缩压力持续积累。
“预计春节因素难以显著推升物价,近期CPI同比增速仍将低位运行。PPI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工业通缩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之一,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有效应对。”交银研报预测称。
而央行在上述报告中表示,展望未来一段时期,外需恐难有大的改观,国内经济尚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维持低位,都对未来物价形成影响。而经过前期较快上涨,目前居民对物价的感受依然较强,物价预期还不很稳定。
去年11月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降,拉低了国内燃料价格。有市场观点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实体经济疲弱导致通缩压力大幅攀升。 共2页 [1] [2] 下一页 中国1月CPI创五年多新低 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 1月CPI同比增速超预期降至0.8% 机构预测:1月CPI增速将降至1% 机构:1月CPI同比增速或跌破1% CPI创下近2年新低 加大中国零售行业压力 搜索更多: CPI 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