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认为,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创新加速和监管的放宽,国内券商和险企海外并购在加速。自2013年以来,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及自贸区等多种金融措施的出台,不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诉求增加,而且实体(非金融)企业并购海外(主要是香港)金融机构行为大幅增长,其目的是为综合利用境内外融资成本差异和贸易便利。此外,伴随中国企业客户走出去,金融服务业跟出去也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和保险)海外投资的重要逻辑。
风险仍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任重道远
2011年,尽管包括搜房网、首开、复星、海航等中国企业开始纷纷进入纽约房地产市场,但是成交价位多以千万美元计算。2014年,中国企业大手笔频繁出手海外地标建筑。安邦保险120亿元买下纽约华尔道夫豪华酒店,SOHO中国43亿购得洛克菲勒大通大楼,绿地集团350亿涉足纽约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项目,平安保险24亿参与伦敦劳合社大楼,富力地产85亿包揽马来西亚6幅地块……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地标建筑的热情日益高涨,现实风险问题显得愈加重要,对与并购目标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政治因素等问题仍需重视。
为保护本国经济命脉,规制外资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各国一般都制定了反垄断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在实施海外并购之前,调查并购前目标企业环境保护状况和防范并购后环境保护责任风险,被认为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为避免因环保问题导致的经济赔偿责任和股份损失,中国企业要特别注意被收购目标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和能力,调查其历史上是否有环境侵权的诉讼或重大环境违法行政处罚等。
另外,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不断,但在并购过程中也有遭遇一些困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许多情况下,中国人在国外投资时会遭遇敌意和排外情绪。比如双汇国际(ShuanghuiInternational)对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Foods)47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就引起争议,还被挟持为美国“分肥政治”的筹码。
新华网财经文章称,中国企业需要在出海投资和风险把控的独木桥上找到黄金平衡点。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4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1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在海外庞大的资产在地区冲突和动荡中受到的损失也暴露无遗。
专家表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过程中,成功的条件之一是要逐步学会全球化管理。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任重道远,企业也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但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更多的企业和品牌将通过“并购”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收购获得新的能力、技术和智力资本。 共2页 上一页 [1] [2] 物美进入商业新常态:涉猎线上,突破传统 物美进入商业新常态 物美蛰伏后入商业新常态 2015继续高调扩张 抓新机遇 零售企业如何打造新常态下新体验 实体零售现关店潮 商业如何布局“新常态” 搜索更多: 走出去 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 新常态 |